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为科研工作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诸多争议。随着AI辅助写作工具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利用AI生成科研项目申请书,试图借此提高申请效率和数量。然而,这一趋势却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甚至使其陷入困境。NIH近期公开发布文件明确禁止科研资助申请中大幅使用生成式AI,旨在遏制AI相关申请的泛滥,维护科研环境的公正与创新活力。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研究资助机构,其对科研申请的审核一直以严谨和公正著称。然而近来,NIH接收到的申请数量骤增,部分申请疑似由AI工具自动生成,这不仅增加了审核难度,也带来了原创性和学术诚信方面的风险。
根据官方文件,任何经检测发现申请书存在由AI大面积生成的部分,将不被视为申请者原创意见的体现,一旦发现违规使用AI,NIH可能采取包括取消经费、暂停项目或终止资助等严厉措施。 这一政策反映了NIH对AI辅助科研申请背后潜在风险的担忧。生成式AI在提升文本撰写效率的同时,也存在抄袭、伪造引用文献以及科学不端等问题,严重影响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不少科研人员为了尽快递交更多申请,利用AI工具批量生成申请文件,远超过去平均每人每年六件申请的正常水平,甚至出现单轮申请中超过40份的极端情况。这种“AI洪流”不仅压垮了审查人员,也降低了申请质量,挑战了公平评审的基础。 此外,NIH目前正面临人手紧缺的问题。
近来,因政府政策调整和预算削减,多数研究机构和NIH自身都经历了大规模裁员与项目经费削减,审核团队人力不足与AI涌入的巨量申请形成恶性循环。更有新闻报道指出,一些资深科学家面临被替换、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与政府政策更趋一致的新审查成员,这令科学界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影响审查公正性和学术自由。 尽管NIH严厉限制对AI生成申请的依赖,但官方也承认,适度使用AI辅助完成科研申请中的某些准备工作,比如数据整理、格式校对等辅助任务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确保项目构想和研究设计须由申请者独立原创,而非依赖AI产出。NIH同时表示将采用包括技术检测工具在内的多种手段来甄别AI生成内容,保证资助评审的真实性和创新性。 美国以外的科研社区同样面临类似挑战。
随着生成式AI的广泛普及,多国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均在探讨如何规范AI辅助写作,防止学术不端。诸如Anthropic等AI公司也曾公开声明,在招聘环节不允许使用AI生成的内容,强调考察应聘者本人的真实能力和沟通水平。但随着态度的调整,也开始鼓励合理利用AI工具来展示个人独特的视角和技能。 AI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力并存。科研人员必须在创新效率与学术诚信之间取得平衡。AI作为工具,应当被视作辅助手段而非创意替代,研究项目的核心思想和科学方法仍需依赖科研人员自身的智慧和严谨态度。
各界应加强对AI技术的理解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透明、公正和可持续的科研生态。 总体来看,AI技术的兴起虽然为科研提供了更多便利,但也带来了沉重的监管和伦理挑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相关政策体现了当下学术界对新兴技术冲击的深刻反思及应对措施。未来,科研机构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通力合作,合理引导AI工具在科研领域的健康应用,保障科研质量,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科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AI洪流”淹没真正的科研精神,助力科学探索走得更远、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