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生物识别技术已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难以避开。从最初被视为科幻而存在不稳定性的技术,到如今包括面部识别、虹膜扫描、声音识别乃至步态分析的多元手段,生物识别系统的准确率和应用范围不断提升。然而,随着这些技术的普及和进步,其带来的政治和人权风险也随之加剧。生物识别技术一方面便利了身份验证和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又因其侵入性及非自愿采集的特点对隐私权构成严重挑战,更因偏见和歧视性的误用威胁自由和平等的基本权利。在全球政治生态向右翼和威权主义倾斜的背景下,诸多侵犯人权的行为都借助生物识别技术进行。事实上,生物识别监控如今已经超越了个体层面的隐私问题,成为一场政治危机,亟需通过立法和社会行动加以应对。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近期欲扩大其面部识别系统的使用范围,反映出技术漏洞依然存在的同时,也预示着监控态势的升级。与此同时,欧洲多国机场虽面临欧洲数据保护委员会的质疑,却仍然推进面部识别技术以核实旅客身份,表明法规与实践之间差距依旧显著。值得强调的是,面部识别技术只是生物识别系统的冰山一角。生物识别涵盖的范畴极其广泛,包括面部特征、虹膜、声音模式,乃至较少被人知晓的步态识别。这些技术可用于实时监控,也可用于事后追溯,更既可用于单一身份验证,也可将个体与庞大的生物识别数据库进行匹配。此外,部分实验性应用如情绪分析技术,试图检测出“紧张”或“愤怒”的个体,这些做法因对隐私的极大侵犯、误判频发及加剧种族和社会偏见而备受批评。
更有甚者,2018年声称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判断性取向的技术,虽早已被广泛否定,却被某些国家用作针对LGBTQ群体的进一步压迫工具。这种对生物特征的武器化,严重扩展了监控的侵害范围。生物识别技术中固有的偏见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美国警务系统频繁依赖训练数据集中白人男性样本占优的面部识别技术,导致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误识率明显较高,引发错误逮捕和司法不公,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种族歧视。尽管技术上可通过丰富和多样化训练数据予以优化改进,但要根本消除歧视仍面临巨大困难。包括跨性别者在内的弱势群体依然在数据样本中严重缺席,造成识别性能不均衡,放大了歧视结果。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技术准确性不断提高,政府滥用的风险也急剧攀升。此外,技术不完美也时有显现。例如电子前线基金会曾指出,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的面部识别摄像机在捕捉车内乘员图像方面表现不佳,导致识别失误。尽管如此,技术专家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字图像取证教授汉尼·法里德仍肯定生物识别技术,认为其“从技术角度来看,面部识别已非常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时代数十亿张人脸图像的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算法训练和精准度的提升。他同时强调,即使个人不使用社交媒体,周围人的在线信息也可能被间接用来训练识别模型,这使得逃避生物识别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综合来看,生物识别技术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最大威胁,源于其应用环境和规制体系的缺失,而非纯粹技术本身。技术的精准化本应作为保护人权的辅助工具,然而架构在不平等、缺乏透明度的社会和制度背景下,容易演变为极权主义工具。当前,人权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地域之一是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被用来针对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华为曾开发面部识别软件以自动触发“维吾尔族警报”,使政府得以及时将涉嫌“威胁”的人员逮捕并关押。维吾尔族因宗教活动、国际联系或留学行为而遭到监控和拘押,反映技术被用来实施大规模政治压迫。俄罗斯同样借助生物识别结合城市监控系统追踪抗议者与征兵逃避者,生物识别已成为掩盖和打压异议的利器。
不仅如此,若干所谓的“西方国家”也在内,脸部识别和AI技术被用来监控LGBTQ+错综复杂的执法活动,强化了针对边缘群体的打压和社会分裂。面对生物识别所引发的严重问题,全球范围内早已涌现多种监管尝试。新西兰出台了针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具体指南,欧盟则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法案》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规制体系。《人工智能法案》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的AI技术场景,包括无差别大量抓取面部信息、情绪识别在职场和教育机构的应用、面部检测分类以及实时远程监控等。但法规中仍存在豁免,如超市等商业场所利用情绪识别防范犯罪行为,尚未被完全禁止。相较之下,美国联邦层面的隐私法规明显滞后,州和地方政府则以多样的法律措施和透明度法规主动填补真空,包括部分城市对面部识别技术的使用予以禁令。
这不仅限制了本地执法和商业机构对生物识别的采纳,也阻断了向联邦机构的数据流动,成为保护公民隐私的有效防线。社会层面上,个体虽然难以彻底避免生物识别技术的覆盖,但能通过减少在大型社交平台上的个人数据暴露,拒绝无充分透明和同意的面部扫描行为,推动地方政策改变,不失为积极的抵抗方式。在政治与社会倡导者不断推动的努力下,建设性地进行集体抵制,对限制监控滥用、推进科技伦理和立法完善至关重要。总结来看,生物识别监控技术在带来便捷与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深远的隐私危机和严重的人权挑战。技术背后潜藏的种族偏见、政治滥用和无孔不入的监控态势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未来需依赖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技术透明度,完善法规保护弱势群体,推动公平和公正的监控实践,才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守护人类最基本的自由与尊严。
只有认清生物识别技术的风险和治理难题,结合技术创新与人权保障,社会才能筑起一条平衡便利与隐私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