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全球天主教界迎来了一个沉重的时刻,教宗方济各在88岁高龄离世。作为第一位来自美洲的教宗,他的去世不仅终结了一个历史性领导时期,也使全世界开始关注教宗继任者将如何领导这座拥有超过十亿信徒的全球宗教机构。教宗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格里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父母均为意大利移民。他身上体现的多元文化背景为他后来成为教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方济各以其谦逊的生活方式和锐意改革的姿态,深刻改变了天主教会的面貌。教宗生前多次打破教会传统。
例如,他拒绝住进豪华的教宗公寓,选择居住在多玛·圣马尔塔宾馆;他首次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呼吁和平和社会公义;他在2013年圣周四洗脚礼中洗了穆斯林及女性的脚,这一举动彰显了他对宗教包容和社会多样性的重视。教宗方济各对社会边缘群体尤其关注,强调对贫困者、移民和难民的关怀,体现了他“贫穷教会,为穷人”的理念。他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与开放,2013年首次表示:“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且渴求上帝并怀善意,我是谁去评判他?”2023年他更进一步,允许神父为已婚的同性伴侣祝福,虽然教会尚未允许同性婚礼。这些举措无疑为天主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气息,但同时也引发了内部保守派的担忧和外界的热议。教宗方济各于2015年发布了著名的通谕《愿你受赞颂》(Laudato Si’),首次在天主教通谕中全面探讨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及气候变化的道德维度。这不仅体现了他关注全球性议题的远见,也扩大了教会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力。
教宗去世后,引发了关于未来教宗走向的广泛猜测。由于方济各任内任命了108位红衣主教,占有投票资格的135位中的绝大多数,这被认为可能影响新教宗的选举倾向。然而 BBC指出,尽管多数红衣主教由方济各任命,但他们并非全部支持进步理念,因此新教宗的政治和神学立场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除了教会内部权力游戏外,教宗的去世也引起了宗教预言学者的关注。圣经中关于“那位自高自大、自称是神的人”的预言常被用来讨论教皇制的宗教象征意义。有人提出,天主教教会将安息日从星期六转为星期日,这种“权柄的标记”被视为对上帝律法的修改。
方济各在《愿你受赞颂》中提倡以星期日为普世休养日,表面上促进环境保护,背后可能蕴含深层的宗教象征意义。这些神秘色彩为教宗去世后教会的未来发展添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教宗逝世后,天主教会进入传统的“教宗选举期限”流程。教廷摄政官(Camerlengo)确认教宗去世并销毁教宗的戒指,象征其权威终结。约九天的官方哀悼期(Novemdiales)期间,教宗遗体对公众展示。葬礼通常在去世后的第六天内举行。
紧接着,红衣主教们将在梵蒂冈西斯汀教堂闭门会议中投票选举新教宗,这一过程因密闭大会而被称为“隔离会议”,直至成功选出继任者。尽管全球信徒期待新教宗能够继承和发扬方济各的某些改革主张,提高教会的包容度和现代性,但也有人担心教会可能会重新走向保守路线,以稳定逐渐分裂的内部信仰阵营。宗教专家认为,下一任教宗面对的挑战不仅是内部神学和权力斗争,还需处理教会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持续适应问题。同时,围绕环境保护、性别平等以及人权等社会议题,教会能否保持前瞻性姿态,将决定它在新时代宗教格局中的地位。随着教宗方济各的离去,天主教会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教会是否能够继续推行现代化改革,拥抱更加包容与多元的价值观,抑或回归传统保守主义,将直接影响全球亿万信徒的信仰体验和教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注天主教世界的人们,也将密切观察这场教宗选举的每一步进展,从中窥见宗教权力与信仰精神的微妙变化。无论新教宗是谁,教宗方济各所树立的谦卑、关爱贫困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注定将在天主教历史上留下深远印记。未来如何发展,仍将是全球关心天主教会走向的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