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种族背景的国家,其种族构成的历史演变尤为复杂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繁盛的奴隶贸易、殖民时代的移民政策以及基于种族优越感的社会观念共同编织出巴西独特的种族结构。其中,“漂白”政策作为一种被运用来改变人口种族构成的重要政策,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过程值得深入探究。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巴西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奴隶贸易高峰期。据估计,约有350万至360万非洲黑人被奴役运往巴西,这一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属最高水平。黑人奴隶及其后裔在巴西种族构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18世纪末,黑人及其混血后裔已成为该国人口的大多数。1872年,巴西首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白人仅占38.1%,而黑人、混血人和土著人口合计占据了61.9%。这一比例虽在1890年有所变动,白人人口增长至44%,但非白人仍占据多数。 奴隶制度的维系和其最终废除对巴西的种族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80年代末奴隶人数出现显著下降,但奴隶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的格局一直持续。随着奴隶贸易在1850年被禁止,巴西统治阶层逐渐意识到非洲黑人劳动力资源的有限性,开始关注未来劳动力供应的问题。
奴隶制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亚属阶层必须寻找替代性的自由劳动力以维持农业生产。 巴西精英阶层提出以欧洲移民来替代黑人奴隶的劳动力,尤其是在农业种植园中。这一政策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因种族偏见而变得复杂。主导者希望通过引进大量白人欧裔移民,逐步“漂白”巴西人口,使之向所谓的“白人种族”靠近,以提升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竞争力。政府相继通过《自由子法》(1871年)、《六十岁以上奴隶解放法》(1885年)以及象征废除奴隶制的《金法令》(1888年),逐渐废除了奴隶制度,同时加强对移民政策的支持与资金投入。 移民政策的实施不但涉及政府的财政投入,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上。
巴西政府为欧洲移民提供交通费用补贴,尤其是针对德国、瑞士等国的移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移民激增为农业地区注入了大量新鲜劳动力,特别是在咖啡种植业中心的圣保罗省。这一过程不仅加剧了人口中白人人口的比例,也引发了种族与社会阶层的转变和重塑。 不仅政府机构,巴西种植园主等重要社会阶层对劳动力替代与种族构成进行过直接咨询。1878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一次农业会议,成为讨论未来农村劳动力组成及其种族构成的重要平台。不少代表表达了对“国家劳动力”的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种族特征与劳动力关系的多样观点。
这场对“漂白”政策的推广及其具体实施带来了复杂且持久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大规模欧洲移民的涌入确实改变了巴西的人口统计特征,推动了一部分地区白人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这一政策隐含了对非白人群体的隐性歧视,强化了种族等级体系的存在。至今,尽管巴西以其“种族混合”社会闻名,“漂白”政策的历史遗留问题仍在种族不平等及身份认同中有所体现。 综合来看,巴西“漂白”政策的历史根源密不可分于其奴隶制历史和对未来劳动力结构的调整需求。通过鼓励欧洲移民替代黑人奴隶的劳动力,巴西试图从种族构成上“提升”国家形象,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然而,这一选择同时也铸就了复杂难解的种族关系矛盾。展望未来,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推动巴西社会的多元包容与公平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