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相关计算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算法复杂化、模型规模扩大以及数据处理量激增,这些都对系统的内存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作为数据传输和缓存的重要环节,其选择直接影响人工智能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功耗表现。不同类型的DRAM在带宽、延迟、功耗和成本之间存在权衡,因此了解各自特点及应用场景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往往涉及巨量并行计算,内存的带宽和访问延迟成为性能的瓶颈之一。针对不同的处理器架构,如CPU、GPU及专用加速器,合适的DRAM类型选择各有不同。
CPU通常配备传统的双倍数据速率内存(DDR),其设计初衷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程序分支和指令执行需求,强调延迟优化和通用性能。DDR的64位数据总线和成熟技术体系保证了它在一般计算任务中的高效表现。针对低功耗应用,低功耗DDR(LPDDR)进行了多项优化。它采用更低的供电电压、动态调节刷新率、深度与部分电源关闭模式,以及片上命令和地址训练等技术,有效提高内存访问时的能效比。由于LPDDR以BGA封装形式直接焊接在电路板上,使其适用于对体积和功耗敏感的便携设备和边缘计算节点。显存版本的DDR即图形内存(GDDR),主要服务于GPU提供高带宽,但其延迟比普通DDR略高。
GDDR在视频处理及部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表现出潜力,特别是在图像和视频生成模型不断兴起的趋势下。然而,受限于容量和成本,其在AI系统中的普及度有所限制。高带宽内存(HBM)以3D堆叠DRAM芯片闻名,具备极宽的数据总线和高速数据访问能力。HBM专门面向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阶段,能有效缓解传统内存带宽瓶颈。尽管成本和功耗偏高,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领域依旧大量采用HBM以满足极端性能需求。HBM由于堆叠结构带来的散热挑战以及制造复杂度,主要集中于云端和大型AI训练平台,难以向边缘或消费级设备拓展。
数据中心的复杂计算通常以HBM为核心内存方案,确保训练速度和吞吐量达到最大化,同时配合CPU侧的DDR作为控制和任务协调用内存。相较而言,LPDDR和GDDR正在逐步进入推理加速器市场,为设备带来功耗和成本优势。对于习惯于传统CPU工作负载的系统,DDR5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也正通过双倍带宽的多路复用RDIMM等创新技术提升性能。然而,从AI的角度来看,DDR的随机访问效率和带宽局限仍难以完全满足推理和训练的高并发需求。因而,行业逐渐采用混合内存策略,例如在训练阶段优先使用HBM,推理阶段则结合LPDDR或GDDR以降低功耗及成本。LPDDR以其良好的能效和灵活的堆叠能力,被誉为新兴AI设备的“万能内存”,尤其适合移动端和汽车等功耗敏感的场景。
尽管LPDDR在可靠性和错误纠正能力上略逊于传统服务器级DDR,其在体积和省电特性上的优势却推动其在边缘AI设备中快速普及。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发展促进了内存标准的不断演进。最新一代的LPDDR5X已经广泛应用,拥有更高的速度与降低的功耗,而即将到来的LPDDR6计划实现更快的时钟频率、更深的银行划分和内置纠错功能,以满足未来复杂AI模型的需求。与此同时,高带宽内存的第四代标准HBM4亦已发布,预期2026年投入市场。相比HBM3E,HBM4将提供双倍带宽及更多的通道数,进一步巩固数据中心在AI训练中的霸主地位。此外,部分大客户更倾向于采用定制化HBM设计,通过在堆叠底层替换专属逻辑芯片,实现更优的传输协议和能效比,从而在特定应用场景下获得竞争优势。
然而,随着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成本考量,某些地区和应用领域对HBM的使用仍有限制。中国企业在AI内存设计上更倾向于采用LPDDR5X及未来LPDDR6方案,以规避HMB供应链的风险。整体来看,DRAM的选择并非单一标准,而是依据具体应用环境、系统架构和性能需求综合权衡的结果。数据中心偏爱HBM的高性能,边缘设备青睐LPDDR的低功耗与灵活性,而传统通用计算机则继续依赖经济实惠的DDR系列。GDDR因其“恰到好处”的性能与成本平衡,常处于尴尬局面,但随着某些AI视觉及生成算法的兴起,未来仍有潜在增长空间。在设计AI系统时,除了内存本身的规范外,信号完整性和内存通道设计同样关键。
即使内存芯片规格相同,通道设计的差异也会显著影响整体性能表现。因此,系统工程师不仅要关注内存芯片参数,更需确保系统具备支持高频率和高速数据流的信号完整性能力。总结来看,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多样化需求,选择适合的DRAM类型已成为提升系统性能和能效的关键要素。了解DDR、LPDDR、GDDR和HBM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局限,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合理搭配,才能为AI计算提供稳定高效的存储支持。随着技术进步,内存标准不断升级,新一代LPDDR和HBM正推动AI硬件持续向更高性能、更低功耗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AI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和硬件创新的不断推动,DRAM市场仍将保持高度动态和多元化,技术人员需持续关注内存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智能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