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设备和智能硬件的爆炸性增长,越来越多的设备因厂家停止维护而进入生命周期终点,被统称为“被遗弃硬件”。这些终止支持的设备不仅功能落后,最严重的是安全漏洞长期得不到修补,成为网络攻击的“诱人猎物”。在当前网络安全态势下,针对这种被遗弃硬件的零日漏洞利用,已成为安全领域不可忽视的挑战。位于网络安全前沿的安全研究团队通过实际竞赛案例,揭示了这些老旧设备中隐藏的致命弱点。被废弃硬件的安全风险本质上源于软件和固件的停止更新。这些设备如同“时间胶囊”中冻结的漏洞,当年未被发现的安全缺陷或短时间内尚未修复的问题,在多年无人维护的情况下,被黑客逐渐摸索出完整的攻击链条。
近期在DistrictCon Junkyard竞赛上,安全研究人员成功攻击了两款早已停产的网络设备——一款是Netgear WGR614v9路由器,另一款是Bitdefender Box V1安全防护设备。研究团队通过对这两款设备的深度分析和逆向工程,公开了如何利用固件中的多重漏洞进行远程控制的完整流程,堪称零日漏洞利用的典型案例。这两款设备均为当年广受欢迎的家庭网络安全产品,设计之初意在防止外部攻击保障内网安全,但多年未更新的软件漏洞却在本地网络环境下被成功利用,实现了远程根权限的完全入侵。以Netgear路由器为例,其采用MIPS32架构,拥有多种网络服务,其中Universal Plug-and-Play(UPnP)守护进程因其处理复杂的SOAP协议而存在多处安全隐患。研究人员通过获取设备的UART串口接口,实现早期系统引导的低级访问,随后对UPnP服务的身份验证机制、缓冲区溢出以及命令注入漏洞进行链式攻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ashsledding”技术,这是一种基于对Shell语法细节巧妙利用的攻击方法,通过在非易失性内存中构造特定的空格前缀序列,实现了类似传统NOP滑梯的稳定攻击载荷加载,从而保证命令执行的可靠性。
该技术体现了对底层系统执行流程及Shell环境理解的深厚功力。Bitdefender Box V1作为安全硬件的典范,却因固件更新机制设计上的缺陷暴露了巨大安全风险。该设备利用SPI NOR闪存芯片存储固件,虽具备RSA数字签名机制,却未对固件版本进行有效验证,导致攻击者能够通过降级攻击方式,将设备固件强制回退到含有严重命令注入漏洞的老版本。攻击链中,研究人员精细利用了多个HTTP接口,包括清除更新认证令牌、上传备份固件、固件结构解码与恢复功能触发,成功将SSH公钥植入目标设备,实现持久控制。此例突出展示了仅依靠签名验证而忽略版本控制带来的安全盲区。这两大案例反映了被遗弃硬件普遍面临的安全挑战。
首先,固件与软件更新停止,使漏洞永久存在,成为攻击者长期研究的对象。其次,更新机制设计往往存在缺陷,缺乏降级保护与严格的认证流程。第三,部分设备调试接口未加固,能够被轻易利用以绕过安全防护。此外,UPnP协议广泛应用于路由器及网络设备,其复杂的消息解析及高权限运行特性,长期以来都是安全研究的重点领域。因大量厂商对UPnP的实现缺乏严谨防护,类似的身份验证绕过与缓冲区溢出漏洞仍普遍存在。针对这些安全隐患,用户和企业应积极采取多层防御措施。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首先应了解所用设备的厂商支持期限,避免继续使用已明确停止维护的产品。对于必须继续使用的终端设备,建议隔离于生产环境之外的私有网络,限制外部访问,并利用网络监控工具实时检测异常流量和登录行为。此外,启用安全固件的社区替代方案,以及运用定制化补丁来延长设备安全生命周期,也是值得考虑的路径。企业及安全从业者则应加强对EOL设备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定期扫描潜在漏洞,及时替换不安全的硬件资产。针对核心设施,部署多重身份验证与入侵检测系统,保障网络整体防护强度。与此同时,推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终止支持设备潜在风险的认知,有效避免因误用或配置错误导致的安全事件。
安全研究社区同样应将视线投向被遗弃硬件领域,推动更多公开漏洞披露与详细分析,强化生态系统对落后设备安全隐患的整体认知。诸如DistrictCon Junkyard等竞赛,为研究者提供了安全测试的理想平台,鼓励更多创新性利用技术的诞生。未来,制造商需提升产品安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从设计阶段即纳入可持续的安全更新计划。加强对固件签名和版本验证机制的整体审查和加固,尤其避免允许任意固件版本降级的风险。同时,推动设备开源策略,为社区维护和安全加固提供可能。综上所述,随着被遗弃硬件安全漏洞的逐步公开,其潜在威胁日益凸显,合理认知和防护此类风险迫在眉睫。
用户应优先选择支持生命周期明确、持续更新的设备,避免因使用废弃产品而引发重大安全事件。与此同时,安全研究人员持续深入挖掘并分享漏洞信息,推动形成更完善和透明的安全保障体系,为整个网络空间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