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出强烈的竞争雄心,其旗舰大语言模型Pangu被视为中国在AI领域追赶西方巨头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近日一份名为True-Story-of-Pangu的GitHub举报文档披露了Pangu模型背后鲜为人知的压力、争斗和争议。据称,华为的核心团队经历了极度的疲劳与技术阻碍,而部分项目成员则涉嫌通过抄袭阿里巴巴的Qwen系列模型来快速提升内外部数据指标,引发行业震动。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背后的复杂现实,也折射出当前AI产业在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多维挑战。 华为Pangu项目最初启动于2021年,定位为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关键突破,希望挑战以GPT-3为代表的西方大型语言模型。这一宏大的目标在美国对华为实施技术制裁的背景下变得更富挑战性。
限制使用NVIDIA GPU导致项目必须依赖华为自主开发的Ascend芯片,然而Ascend芯片在稳定性和性能上存在诸多障碍,极大拖累了模型训练的进度。核心团队耗费大量心血在底层计算架构的稳定性优化上,期间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技术难题与挫败,包括模型崩溃、分词器性能低下等问题。 尽管如此,核心团队依然凭借技术能力开发出多个规模从13亿到135亿参数的模型版本,甚至完成了一款被视为具备真正竞争力的135亿参数稠密模型。然而内部的小模型团队却居然声称仅用数百亿训练数据便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迅速超越核心团队成果。举报文档披露,这些看似“创新”成果极有可能直接是阿里巴巴Qwen模型的改装版本。技术分析显示,小团队通过调整层数和参数维度,以达到声称的参数规模,同时在体系结构上植入华为Pangu论文中提出的设计,意图以假乱真。
更令人震惊的是,模型参数分布与Qwen 110B模型高度吻合,代码中甚至保留了带有“Qwen”字样的类名。 接下来,小团队更是将类似手法应用在后续的新版本模型上,比如据称扩展自7B模型的72B参数混合专家模型,底层仍然基于Qwen 2.5 14B模型。此模型在内部评测中轻松击败了核心团队投入巨大研发的38B版本,严重挫伤了真正研发者的士气。在DeepSeek公司发布具有显著性能优势的V3版本后,小团队更是直接加载DeepSeek模型checkpoint,只做少量冻结参数即冒充己功。这一系列行为不仅是技术盗窃,更让项目的内部秩序和信任体系崩溃。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体制深层次的问题令那些秉持诚信、兢兢业业的技术人才感到绝望,纷纷离开华为,流向其他AI新兴公司。
举报者回忆起从业经历时感叹:“加入华为是我技术生涯中最大的耻辱。”项目管理层对小团队抄袭行为明知故犯,因利益驱动选择容忍,甚至隐瞒真相。这种畸形文化最终导致了技术人才的流失和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萎缩。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华为个案,更映射出全球AI产业在快速变化的生态环境中的普遍困境。随着AI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地缘政治的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在技术创新与商业成果之间做出艰难权衡。为了应对苛刻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绩效要求,部分团队或组织可能选择捷径,牺牲技术诚信以求快速占据市场份额。
这种短视行为虽可能暂时取得表面光鲜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阻碍了真正技术突破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这场暴露的抄袭事件也凸显了AI模型开发中知识产权和数据隐私领域的复杂问题。现有法律体系尚未完善地涵盖超大规模模型的版权归属和训练数据使用范畴。模型中难以追溯的参数分布和训练痕迹使得传统的知识产权界定变得模糊不清。如何在尊重创新和防止侵权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课题。值得关注的是,举报文档提到的HonestAGI正致力于开发能够检测模型间抄袭与剽窃的技术,为AI行业树立新的问责标准,从某种意义上为AI“基因”法医开辟了新路径。
与此同时,这起事件也反向验证了开放源代码模型的价值和潜力。在华为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未能摆脱抄袭困境时,开源AI社区凭借透明合作与持续创新,展现了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态模式。在未来,开源模型可能逐渐成为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推动AI技术走向更加公平、开放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华为Pangu模型的“星光”背后隐藏的是一场充满压力、冲突与伦理挑战的AI研发故事。从技术难题到团队文化,从法律灰区到未来创新,Pangu争议引发了业界关于AI发展方向和规范的广泛反思。希望这一事件能够促进产业界更加重视技术诚信、激励原创创新,同时推动国际社会尽快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AI治理框架。
唯有如此,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事业才能迈向更加辉煌和可持续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