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人之間,尤其是親友間,金錢往來往往會牽動情感,讓許多人既想幫助卻又怕傷了和氣。財務教育專家及Children's Financial Network執行長Neale Godfrey深刻理解這層複雜的情感壓力,她強調借錢給親友一定要謹慎且明確設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否則極有可能引發關係破裂甚至財務危機。很多人心懷善意,在親友遇到經濟困境時慷慨解囊,然而若缺少明確的書面協議及約定,借出去的錢未必能如期收回,久而久之不僅會損失財務,還會帶來信任與感情的裂痕。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只有56%的私人貸款能夠完全償還,這背後反映出借方與貸方間溝通不良,甚至在無合約保障下,貸款方追討無門,導致許多借貸糾紛。Neale Godfrey特別提醒,借錢給親友當下,雙方必須清楚共識明訂借款是否為禮物或有還款義務,借款條件如還款時間、利息、繳款頻率都需明確說明。若是以禮物形式借出,也建議採用「實物禮物」(gift in kind)的概念,像是親友幫忙做家務作為還款的方式,減少現金往來的誤會。
此外,Godfrey還建議在與借款人溝通前,謹慎評估對方的理財狀況及還款能力,尤其要警覺是否存在長期的財務困難或不良習慣,避免助長不理智的借貸行為。當面對可能涉及賭博、毒品或其他危害經濟健康的用途時,更應該三思而後行。借錢本身就是一項無風險的投資,因為沒有任何保證可以確保錢一定拿得回來,這點在親友借貸特別明顯。從法律角度來看,親友之間借錢往往是口頭協議,沒有正式合同,因此在發生糾紛時通常較難透過法律途徑解決,而且強硬追討可能會損害親情甚至影響家庭和睦。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一項報告指出,金錢問題是20%到40%離婚的主要原因之一,足見金錢往來對家庭關係的衝擊有多嚴重。世代間的貸款同樣具有風險,尤其在年輕一輩對家族資產產生「理所當然」的期待,可能導致家庭內部矛盾升高。
根據相關研究,約四分之一的貸款者表示借錢後有遭遇「負面影響」,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貸款者被迫建立正式的還款計劃,這顯示私下借貸的風險和問題不容忽視。要避免家庭糾紛的關鍵之一,是在借錢前雙方必須建立清楚的期望和約定。借款人應該公開承諾還款義務,除非這筆錢確定為贈與或以其他代替清償行為完成債務,借出金額、還款方式、利息與期限都應在借錢之前協商清楚。Neale Godfrey建議,貸款人要去粗取精,了解借款人是不是首次求助,還是持續性的財務困難,若是後者必須面對根本的問題,協助借款人重新建立實際的預算與理財規劃,避免錢款淪為無底洞。借錢絕非解決親友長期經濟問題的根本方法,更不是助長他們不良生活習慣的幫凶。金融糾紛引起的服從與不服從,往往是家庭與朋友關係破裂的導火線,清楚的溝通和正式的契約保障是預防矛盾的最好方式。
當然,借貸本身依然是以信任為基礎,但信任必須建立在透明和清晰的條件之上。對貸款人來說,最重要的保護措施是評估風險,並確保自己財務不因借出錢款而受到困擾。若是擔心收不回錢,或是借款人無法改善財務狀況,最好思考是否能以非金錢形式提供幫助,如情感支持、介紹理財顧問或協助重組預算等。總結Neale Godfrey的專業建議,借錢給親友前,應該先與對方坦誠溝通並制定明確書面協議,避免未來產生誤會或爭執。評估借款人的經濟狀況和使用意圖,避免助長不良習慣。了解借錢存在的風險,心理上做好可能無法收回的準備。
善用合同與還款計劃協助還款,並在必要時適時尋求專業財務與法律協助。如此細心規劃和謹慎執行,才能在幫助親友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避免因為金錢而痛失珍貴的人際關係。借錢給親友非但不能魯莽行事,更應該視為一門重要的人際與金錢管理學問,懂得先做好防範,才能讓愛與責任並行不悖,保護彼此的錢包與心靈,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