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批准鹰爪行动以来,美国在中东的军事介入几乎成为每届总统的“必修课”。尽管多位总统都表达过结束“无尽战争”的愿望,并试图撤军,但现实一次次证明,美国难以真正摆脱这片饱受冲突侵袭的土地。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源,可以发现中东战争并非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中东依然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利益区,经济、地缘政治、盟友关系和历史责任等因素相互叠加,使美国军事存在难以从该区域真正消失。经济利益始终是美国关注中东的核心理由之一。该地区控制着全球两大重要的经济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和红海,这些水道承担了全球大量的石油和货物运输。
虽然随着美国自身页岩油气产量的增长,能源依赖逐渐降低,但中东的动荡仍会引发全球油价剧烈波动,进而对美国及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正因如此,自罗斯福总统与沙特国王在1945年建立现代美沙关系以来,保障中东能源运输安全就成为美国战略的重要基石。中东的安全问题及其连锁反应,也使美国不得不持续介入。恐怖主义蔓延、地区冲突升级波及全球,曾经的“9·11”恐怖袭击就深刻表明,中东的动乱不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美国一方面试图通过军事与情报行动遏制恐怖主义;另一方面,不断介入以稳定易燃的地区局势,以防止大规模危机的爆发。美以关系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长期以来,美国视以色列为其在中东的战略支点,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与政治支持。以色列与周边国家的冲突,使美国不得不在必要时直接或间接介入,以维护地区权力平衡和自身利益。这种特殊的盟友关系不仅增加了美国的军事负担,也引发复杂的外交挑战。美国在中东的军事部署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自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以来,美国成为该地区主要军事力量。美军在该区域拥有超过四万的常驻兵力和众多军事基地,配合与多个中东国家的密切安全合作,构筑了强大的军事存在。
每当局势紧张或爆发冲突,美国往往是首选的外部干预力量。这种军事优势和责任感使美国难以袖手旁观,但同时也深陷“破坏即需负责”的困局。事实上,美国过去的政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并加剧了当前的地区不稳。冷战后美国未能推动以巴冲突的公平解决,和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均被认为是加剧中东动荡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当年科林·鲍威尔所言,“你打碎了陶器,就得负责修补”,这句话揭示了美国介入后无法轻易脱身的现实。内部的政策困境也困扰着历届政府。
尽管奥巴马批评“无尽战争”并曾宣布从伊拉克撤军,特朗普也多次表示反对过度干预中东,但现实中鹰派顾问和地区盟友的压力,使得撤军计划多次受阻。特别是在地区危机爆发时,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军力部署,甚至将太平洋力量重新调往中东,显示出全球战略的复杂权衡。支持持续介入的观点认为,美国若完全撤出,将留下权力真空,可能被极端势力或敌对国家填补,威胁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然而反对者认为,美国的军事存在反而助长了地区独裁政权的强硬与冲突升级。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甚至可能因为过度干预引发长期恶果。走向未来,美国要真正实现“实现从中东撤离”的宏愿,需要摆脱短视的四年执政周期,建立更具有连贯性的长期战略,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减少非法干预,同时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促进地区稳定。
中东局势的深层结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这需要美国在保持必要的战略利益同时,重新思考与地区国家的合作路径,以更智慧的方式平衡干预与撤退。总之,美国难以彻底摆脱中东战争的泥淖,是历史责任、战略利益与现实困境的叠加结果。只有正视这些根源,避免重蹈覆辙,美国才能在未来找到真正可持续的中东政策方向,不再被“无尽战争”所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