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苹果公司不断引领科技设计潮流,每一次发布新系统或设计语言都会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WWDC大会上,苹果推出了名为Liquid Glass的全新透明设计系统,立志打破传统界面设计的界限,将透明效果推广至所有操作系统的平台。尽管这一设计理念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和未来感,但它也引发了诸多质疑和讨论:是美学胜过了功能,还是一种设计上的大胆创新?苹果的Liquid Glass究竟能否在满足美学需求的同时保障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和反思。Liquid Glass设计系统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透明效果打造统一且具有空间感的用户界面。在空间计算(Spatial Computing)领域,这种设计思路尤为合适。在混合现实环境中,虚拟界面与真实环境融合,透明UI令人感觉像透过玻璃看世界,能够有效增强沉浸感和空间感知,同时也保证用户能够看到周围物理环境以防止意外。
然而,当这一空间计算领域的设计理念被直接应用到传统的二维设备,如手机或电脑屏幕时,便产生了可读性和功能性方面的挑战。透明元素叠加在丰富多变的背景之上,会导致文字和图标的辨识度降低,界面层次变得模糊,用户很难迅速定位所需内容。Apple自身的设计标准本应严格保证界面的易用性与清晰性,但Liquid Glass似乎在追求视觉一致性的过程中,忽视了部分用户的操作便利性。设计史上,苹果曾因推崇拟物化设计(Skeuomorphism)而广受赞誉。拟物化通过借用现实生活中物品的外形与功能特征帮助用户快速理解数字界面,例如使用回收站图标代表删除功能,使用纸质便签标志记事本应用等。这些设计元素在早期计算机普及阶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帮助用户连接现实与数字世界,增加了界面的可用性。
随着时间推移,拟物设计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虽然物理载体消失但其象征意义依然被认同,并成为用户习惯。苹果对这类设计的把控多在移动设备表现突出,iBooks的书架设计、备忘录的黄便签形象至今仍让许多用户感到亲切和直观。如今,苹果将透明设计推至极致,试图让界面元素“融入”或“悬浮”在设备屏幕之上,旨在实现视觉上的统一和简约美感。这一点在苹果的长期设计语言演进中体现出明显的趋势。同时,设计师开始担忧这样的美学追求是否会以牺牲实用性为代价。当液态玻璃设计应用于传统二维屏幕时,用户体验遭遇了显著挑战。
文本内容在复杂背景上变得难以识别,交互元素彼此间界限模糊,影响用户快速完成操作的效率。例如,某些按钮和菜单与背景颜色视觉对比度不足,增加了误触和操作失误的风险。这一现象与汽车行业近年来从实体旋钮转向触摸屏控制的趋势类似。尽管电子触控面板显得现代且科技感十足,但这种切换导致司机在驾驶时需要花更多注意力查找和操作界面,安全性反而降低。苹果在Liquid Glass的应用上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即如何平衡设计美学和功能实用之间的矛盾。空间计算场景自然是透明设计最大的受益者。
苹果的visionOS就充分利用了透明元素提升空间感知和安全性,设计指南中明确建议提升字体粗细、避免多层透明元素叠加以保障传达信息的清晰度。从这一点看,苹果内部已经认识到透明设计的局限和适用范围。正因如此,许多业内人士和设计师认为,将空间计算设计理念直接用在传统界面缺乏合理性,透明性并无安全或空间意识等功能性需求,反而成为了视觉噪音。Apple对iOS 26测试版中调低透明度、增加模糊效果和强化文字对比度的调整说明了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功能优先原则的重新审视。设计不仅要看起来漂亮,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保证日常使用的舒适度和效率。美学与功能应当是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抵触。
当设计师放弃在某些场景下的可读性,盲目追求视觉的统一和创新,必然会带来用户体验的倒退。创新不等同于盲目跟风,技术的进步也应当建立在对人性化设计的深刻理解之上。设计失误往往不是单纯的审美问题,而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失败。在此过程中,设计专家需要持续关注用户真实的反馈与需求,避免因为表面的视觉冲击力忽略了实用性的根本目标。苹果的Liquid Glass项目虽然在界面设计上展现了大胆的创意和未来感,但其在传统设备上的实际表现仍需优化。设计师与用户应共同反思,在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界面设计如何更好地兼顾功能与美学,为用户带来真正便利与愉悦的使用体验。
正如多个行业案例所示,有时候传统的、看似“老派”的设计元素依然不可替代。未来的设计趋势必将寻求平衡:创新与传承,美学与实用,并行不悖。苹果此次Liquid Glass的探索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设计的本质:是视觉的装饰,还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只有真正把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创造出既好看又好用的产品,推动科技与设计迈向更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