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演进,传统机器人控制方法在应对生物灵感机器人和软体机器人时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刚性机器人依赖精确的机械结构和高性能传感器,通过模型化关节和连杆实现运动控制,而这种套路难以适应由柔软材料和复杂多材料构成的机器人。近日,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推断雅可比场的创新方法,为多样化机器人控制提供了突破,进而在机器人感知与动作执行领域掀起革命。 雅可比矩阵在机器人控制中代表了机器人状态变化与执行命令输入之间的灵敏度关系,一般被用来计算机器人部件的运动响应。在刚性机器人中,雅可比矩阵依赖于精确的机械模型和传感设备,传统方法难以扩展到无法准确建模的软体机器人及其复杂动态行为。新兴方法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直接从单摄像头视频流中恢复机器人的三维结构及其对应的雅可比场,实现对机器人各三维点随执行命令的运动灵敏度的密集估计,从而实现无需传统模型建构即可执行闭环控制。
该深度学习系统核心在于利用机器视觉模拟人类的视觉推断能力,无需嵌入式传感或专家人工干预,只依赖摄像头捕获的图像和视频,自动识别和学习机器人结构与动力学属性。通过多视角RGB-D相机捕获随机动作数据,模型在自监督环境中训练,从而学会将单个视角图像映射到一个由神经辐射场表示的三维形态和包含运动灵敏度的雅可比场。此方法不仅覆盖了机器人物理外形,也捕获了不同部位对执行指令的响应敏感度,实现真正的跨材料、跨驱动机构通用控制。 在实验验证中,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多种机器人平台,从三维打印的软刚混合气动手,到基于高级剪切负Poisson比结构设计的柔性手腕机器人,再到高自由度的复杂机械手和低成本教育用机械臂,各类系统均能通过单一视觉传感准确重建姿态与运动响应,且闭环控制精度达到专业传感器监测的水平。特别是针对存在机械间隙与回差缺陷的装置,该方法显示出卓越的鲁棒性,能够应对硬件非理想带来的动力学扰动,表现出优异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 该技术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极大地降低了机器人设计对建模依赖,传统机器人设计需精准机械工程及传感布局,如今通过视觉与深度学习直接获取状态与动力学信息,设计空间显著扩大。其次,将复杂、非线性、多材料系统的控制问题转化为高效视频推断任务,优化了控制流程,降低人工成本。最后,这套视觉驱动的控制框架启发了机器人自主感知能力的提升,结合视频游戏玩家的学习过程,机器人无需编码硬式模型即可学习动作执行,具有显著的灵活性与扩展潜力。 技术实现层面,研究人员融合了神经辐射场(Neural Radiance Fields)与神经雅可比场概念,使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从单图像输入中提取空间特征,随后通过全连接网络预测各点密度与颜色以实现三维几何重建,同时预测该点关于每个执行命令输入的运动偏导数组成的雅可比矩阵,实现三维空间内的全局运动响应映射。通过体渲染方法,系统将三维运动场渲染回二维图像空间,用以与真实摄像头捕获的光流进行对比,形成运动纠正反馈,推动网络自动学习准确的动力学表达。 此外,该框架采用了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以视频中定义的二维或三维目标轨迹为输入,利用雅可比场逆解求得最优机器人执行命令,从而实现连续的动作闭环控制。
实验表明,该算法不仅支持复杂柔软机械结构,也能从未见运动类别快速泛化,有效抵御视觉遮挡及环境变化引起的干扰。 未来,大规模部署此类以视觉为核心的机器学习控制系统,将促进机器人在医疗康复、制造业、教育及服务领域中的低成本快速扩张。特别在柔性机器人逐渐普及的趋势下,基于神经雅可比场的控制方案为软体机器人自主感知与自适应动作开辟了路径,有望改善交互安全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该方法为异构机器人群体提供统一控制框架,有助于设计多功能的混合机器人集群,推动智能制造和复杂操作的自动化。 然而,该技术仍存在固有局限,如暂时只适合于准静态运动,难以捕捉高速动力学以及触觉等非视觉传感信息,未来结合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时序动态模型及强化学习等技术,或将使其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表现更优。此外,现阶段训练依赖多摄像头多视角数据采集,如何简化训练流程,实现单视角训练与在线自我适应,将是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综上,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推断的视觉雅可比场控制方法,打破了机器人控制对传统精确建模和传感器依赖的瓶颈,实现了多样化机器人系统的灵活兼容行动控制。这一突破不仅推动了软体机器人和混合材料机器人的发展,也为实现从视觉感知到动作执行的一体化智能开辟了新道路,具有广阔的科研与应用前景。随着相关算法和硬件的持续进步,该方法有望成为未来机器人自动化和智能操作的基石技术,赋能机器人系统迈向更高的智能化与多功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