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逐年上升,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这不仅影响了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也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学生群体,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认知功能和学习表现受到明显削弱。根据最近发表在PLOS Climate上的一项系统性综述研究,涵盖了来自61个国家近1450万学生的数据,证实了高温与学生成绩下降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研究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持续的热应激都会导致数学和其他需要复杂认知加工的学科成绩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哪怕是在白天温度介于80至90华氏度的情况下,学生也可能遭受热应激,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认知表现。学者指出,这种影响往往具有延迟效应,不是单纯当天的高温,而是长期累积的热暴露影响了学生在关键考试中的表现。
例如,学生考试成绩往往受到前一年温度的影响大于考试当年的温度,这表明热应激的恢复周期较长,学生难以快速从热压力中恢复。社会经济因素在高温影响中扮演重要角色。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降温设备,如空调,面临更大的热暴露风险。数据还显示,美国的黑人和拉丁裔学生因生活在较贫困、缺乏通风和空调设施的社区,认知损失比白人同龄人高出三倍之多。这种种族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反映了环境正义问题,也暴露了教育公平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除美国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学生同样面临类似挑战。
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的学校难以提供良好的教室环境,导致学生在热浪期间学习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受到损害。同时,高温也限制了学生活动空间,比如午间和课后无法进行户外运动和游戏,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未来气候变化预测进一步加剧了局面。科学模型显示,到2050年,如果全球升温趋势持续,原本气候温和的地区将面临类似目前热带地区的极端高温问题。由于这些地区缺乏应对高温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学校没有空调系统或通风设备,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情况可能遭受更大影响,因此提前采取适应措施尤为重要。面对严峻挑战,各地教育和环境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改善学校建筑通风、安装空调以及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如种植树木、建设凉爽屋顶和铺设冷却道路等,是降低室内外温度的有效方法。例如,南加州部分学区通过安装空调和增加校园绿植,显著改善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和学业表现。同时,推动社区“冷却城市”计划,通过集体努力缓解城镇热岛效应,也取得了良好成效。资源有限的地区则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加强资金投入,确保环境公平,缩小因气候造成的教育差距。部分非营利组织和气候倡导者倡议,建立室内高温标准,强制要求学校按标准配备降温设备,保障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长远来看,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速度是根本解决方案。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落实国际气候协定、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都是避免极端高温加剧的关键路径。同时,教育系统亦需与气候政策紧密结合,打造更加弹性和适应性的学校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空间。此外,公众对气候变化带来教育影响的认知提升也十分必要。家长、教师和社区成员应增强环保意识,支持学校绿化及节能项目,共同为孩子们抵御气温上升做贡献。气候变暖对学生的认知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未来几代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可能大打折扣,未来社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也将受限。因此,推动环境正义,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面对全球气温升高的严峻现实,唯有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协同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热应激对学生成绩的负面影响,维护教育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