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作为人类文化历史中重要的饮品,早在古代便与社会生活、宗教祭祀以及贸易经济紧密相关。尤其在古罗马时期,葡萄酒不仅是一种普遍饮品,更是社会地位和文化象征的重要载体。近日,考古学家通过对希腊最大岛屿克里特岛(Knossos地区)的深入研究,发现并揭示了古罗马时代一场可能令人意想不到的葡萄酒“骗局”。这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那一时期葡萄酒的制作工艺和市场运作方式,也反映了古代酿酒工业的复杂性与时代背景。克里特岛作为地中海区域历史文化的重镇,其葡萄酒制作历史悠久,早至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相关酿酒证据。古代文献记载的“葡萄干酒”(raisin wines)——通过干燥葡萄后进行发酵的甜美酒类,在罗马以及中世纪欧洲广受欢迎。
尤其以“passum”为代表的甜葡萄干酒名声在外,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普遍生产。其中,马尔姆塞(Malmsey)葡萄干酒最为著名,成为贵族和皇室的心头好。今日意大利东北部威尼托地区的艾玛罗内(Amarone)等葡萄干酒,依然保持着复杂且耗时的传统酿造工艺,葡萄掌握三个月晾晒时长,方能带来浓郁口感。古罗马作家如科卢墨拉(Columella)和普林尼老年人(Pliny the Elder)均有描述类似的传统酿酒过程,需经过葡萄晾干、长时间发酵,至少持续一个月。作者康纳·特雷纳(Conor Trainor)历时十年,在克里特岛的考古挖掘中专注于研究古代葡萄酒生产遗址及运输用陶罐(amphora)的制造场景。遗址上的发现揭示了当时葡萄酒制作和出货的产业链条,以及生产和运输器具的系统化制作。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考古学家在罗马时代陶窑遗址中发现了一组反复出现的核心生产品:运酒用的陶罐、高处装填陶罐的支架、大号陶制搅拌盆以及特色的陶质蜂箱。蜂箱粗糙的内表面设计据推测用于附着蜂巢,这一发现令研究者浮现了蜂蜜与葡萄酒混合的可能,而非传统的葡萄干发酵工艺。克里特岛自古以来便因其佳质葡萄酒闻名于世,尤其在公元前67年被罗马征服之后,岛上的酿酒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罗马统治者建立了殖民地,改革治理系统,鼓励农村和农业产业扩张,克里特岛出产的葡萄酒通过铜罐等运输器具运输到整个帝国各地。历史抄本中记载,罗马市场对克里特甜葡萄干酒的需求大幅提升,不仅因为便利的航线,更因当时的葡萄酒被视为奢侈品,甚至被誉为具备医疗功效。著名罗马军医迪俄斯科里德斯(Pedanius Dioscorides)在其经典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中曾称葡萄干酒有治疗头痛、驱虫、防治不孕不育等功效。
然而,对克里特考古现场的现代研究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虽然传统的葡萄干酒酿造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更长时间进行葡萄晾晒和发酵,但考古中发现的搅拌盆并无燃烧加热痕迹,与普林尼描述的煮沸法也不符。这让科学家怀疑,也许克里特的酿酒者为赶时间,选择了混合蜂蜜以模仿葡萄干酒的甜味和香气,省去了复杂的葡萄干制作步骤。陶制蜂箱的出土成为这一假设的重要佐证。与此同时,这种快速的酿酒手法拥有显著的经济优势:大幅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使得克里特制酒商能够快速满足罗马迫切的市场需求。由此推断,市场中流通的克里特“葡萄干酒”很可能并非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高端passum。换言之,存在着用蜂蜜掺假甚至冒牌葡萄干酒的情形,这就是所谓的“古罗马葡萄酒骗局”。
令人意外的是,在当时的市场上,这种造假似乎并未遭到质疑,罗马消费者对酒的“正宗”与否关注较少,更多关注的是供应量和葡萄酒的饮用体验。由大量出土的空酒罐可见,克里特甜酒的销量极其庞大,成为罗马社会的重要消费品。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市场和消费心理与现代截然不同。如今,现代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产地、制作工艺和品质要求极高,多数人愿意为真品支付溢价,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帝国,这种认知尚未形成。考古学证据和古代文字记载共同描绘出一个独特的古代商业生态,也体现了酿酒工艺的演变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克里特岛通过葡萄酒生产与贸易,向古罗马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输送了影响深远的文化与物质财富。
如今的考古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罗马葡萄酒产业链的复杂面貌,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真实性”、市场规范以及消费者态度的历史维度。在全球葡萄酒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回顾古代的酿酒传统与市场操作,更能促使我们理解产业的本质与发展轨迹。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虽已无从参透每一滴葡萄酒的味道,但那段历史遗留的陶罐碎片和蜂箱器皿,犹如时光的信使,见证了人类智慧和社会经济的微妙变迁。克里特古代酿酒骗局的揭晓,提醒我们历史总是在不断与现实对话,每一个考古发现都有可能颠覆既定认知,让我们更加珍视并探索过去,理解当下,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