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美国餐厅的桌子上,盐和胡椒调味瓶是不可或缺的餐具,它们与盘子、刀叉、餐巾和水杯一起构成了基本的用餐布置。然而,谈及餐桌上的调味瓶,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设计,“第三个调味瓶”的用途却一直笼罩在神秘之中。这个历史之谜不仅反映了饮食习惯的演变,也透露出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偏好的变迁。本文将深入探讨第三个调味瓶的可能用途,从殖民地时期的餐桌习俗说起,追寻其历史踪迹,并揭开这一看似普通却富含故事的餐具背后隐藏的秘密。在探讨第三个调味瓶的历史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什麽是“cruet stand”。这是一种用于放置调味瓶和液体佐料的托盘,常见于18世纪的西方餐桌上。
殖民地时代的Cruet Stand上通常摆放两瓶液体佐料,比如醋和油,同时伴有三个小瓶子,这些小瓶子就是调味瓶。显而易见的两个调味瓶分别盛放盐和胡椒,但第三个调味瓶中究竟装的是什么,却鲜有确凿答案。有多种理论围绕这个第三个调味瓶展开。部分人认为第三个调味瓶装的是糖,但从历史角度看,250多年以前糖是一种昂贵且奢侈的商品,不太可能在每餐都被随意使用。此外,糖一般是以块状或晶体形式食用,而非像盐和胡椒那样用调味瓶盛放和撒取。于是糖的可能性被很多历史学者排除。
另一种假说认为那调味瓶可能盛装脱水醋。考虑到旁边已摆放有液态醋,且脱水醋在当时并不常见,这一假设显得缺乏说服力。还有些人推测那第三个瓶内装的是其他香料,比如莳萝或豆蔻粉末,但这些并未有足够的文本或实物证据证明其普遍使用。更为广泛流传的观点则出现在作家比尔·布莱森的著作《家居短史》中。他提出这第三个调味瓶或许装的是干芥末粉。依据1897年和1922年出版的目录和商品介绍,在那个时期某些三瓶装调味瓶套装明确将第三瓶标示为芥末瓶。
然而,就芥末作为调味品在餐桌上的使用频率而言,实际上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普及。芥末随着冷藏技术的发展,逐渐被液体及酱料形式所取代,其粉末形式的广泛使用也随即减少。因此,干芥末作为第三个调味瓶内容物的推测虽有文献支持,但似乎更多是一种推测,缺乏当之无愧的历史认定。同时,也暗示第三调味瓶的存在更多是文化习俗的遗留,而非餐饮需求的必然选择。调味瓶的数量和类型随着社会风尚和烹饪习惯演变而发生改变,许多曾经流行的餐桌配置最终都被时代所淘汰。现代餐厅桌面上常见的调味瓶配置则极为简洁,通常只见盐和胡椒两瓶单独摆放。
复合调味液如油和醋等则通过瓶子或喷雾器供应,芥末和糖等其他调味料往往以包装小包或餐厅专门酱料形式供应。再者,冷藏技术的普及使得芥末这类调味品更适合以液态瓶装方式储存,不再需要以调味瓶装粉末形式呈现。此外,随着人们味觉的现代化以及调味品种类的扩展,传统的调味瓶配置早已被多样化代替。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对当年桌上的第三个调味瓶存疑,但现代饮食文化里另一种调味“瓶”同样引人关注,那就是寿司中的芥末。真正的芥末来自日本河谷的芥末根,种植条件极为苛刻,只能新鲜现磨并立即食用,否则便会失去其独特的辛辣风味。大部分国外餐厅因成本和经营难度往往使用以辣根和芥末粉调制而成的“仿制芥末”,并配以绿色食用色素。
这一点恰恰反映了调味品随时空和地域环境的变迁而发生的使用方式和形态的变化。总体来看,第三个调味瓶的谜团,是餐桌文化和日常生活细节演变的缩影。从殖民时期至今,调味瓶的存在与消逝,承载着人类饮食习惯、物质条件和社会审美的交织故事。从盐和胡椒的基础定位,到干芥末、糖和其他香料的可选可能,这些餐具用品虽细微,却值得细细品味。如今,当我们再次坐在配有简易盐胡椒调味瓶的餐桌前,也许能多一层对历史的想象,理解为什么那个使用频率不高的第三个调味瓶最终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冷藏柜里那瓶调味芥末与餐桌上的精准分配。调味瓶的演变不仅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更彰显出人类对饮食文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身处现代,我们享用的每一餐都无形中承载着时代变迁的烙印,而这些最平凡不过的生活用品背后,蕴藏着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第三个调味瓶,依然是那个时代餐桌上留给我们的深邃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