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全球信息网络的运行离不开铺设在海底的光缆系统。高达99%的国际数据传输依赖这些海底电缆,它们不仅支撑着全球经济运作,还对各国的国防安全至关重要。英国作为欧亚大陆和北美之间重要的电信枢纽,海底电缆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际通信的稳定。然而,最新报告揭示,英国在应对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破坏威胁时准备不足,面临严峻挑战。 来自中国战略风险研究所(CSRI)的分析指出,自2021年1月至2025年4月间,全球范围内至少发生了12起疑似海底电缆破坏事件,其中涉及中国和俄罗斯船只的案例占绝大多数。相关“影子舰队”以商用船只掩护,利用“灰色地带”战术实施干扰和破坏,避免触发直接军事冲突,却给西方国家的基础设施构成极大威胁。
所谓的“灰色地带”策略,是指介于和平与全面战争之间的一种模糊状态,通过非正规手段施加压力,包括情报战、破坏行动、经济制裁和网络攻击。海底电缆作为数字世界的“神经中枢”,成为这一战略中的关键目标。报告显示,中国船只在波罗的海水域的可疑行动频繁,而俄罗斯势力则集中在台湾周边海域,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作战。 英国政府向议会国家安全战略联合委员会提交的材料中坦承,当前监控海域内商业航运的能力有限。英国仅能利用沿海雷达覆盖其专属经济区(EEZ)约22%的海域,高密度的海上交通进一步增加了识别异常行为的难度。缺乏对海底电缆周边海域的有效监管,使得潜在的破坏行为难以完全被监控或阻止。
作为连接欧洲与北美的主要数据通道,英国境内有60条海底电缆系统登陆,其中包括九条连接北美和欧洲最关键的线路。任何对这些线路的破坏,都可能导致跨大西洋的网络传输中断,影响银行业务、云计算服务、虚拟通信及全球物流体系,造成经济和安全的双重损失。 此外,法律层面也存在一定滞后。管理高速信息传输的海底电缆相关国际规制多基于1884年通过的《电缆公约》,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与现今相距甚远。证实意图破坏的法律难题进一步增加了追责的难度。如台湾最近的一起案件中,一名中国船长因涉嫌故意破坏海底电缆被判刑,但其辩称为疏忽,凸显执法挑战。
波罗的海多国已针对海底电缆遭受破坏发起联合巡逻,瑞典、挪威及立陶宛等国领导人呼吁加强海上军事和安全防护,防止俄罗斯“影子舰队”继续作乱。英国虽设立有战略防御评估,但在海底电缆安全领域尚未形成充分的行动方案。 CSRI执行董事Andrew Yeh强调,海底电缆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国家安全的关键。英国传统的应对战争威胁的能力尚可,但对灰色地带战术的防范极为薄弱。强化对海域的监控、提升情报收集能力,以及借鉴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如台湾)成为当务之急。 未来,随着全球数据需求持续增长,海底电缆的价值和重要性将日益突出。
面对技术更新和威胁升级,英国必须加大投入,提升多部门协作,整合军事、科学与技术力量,制定更加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同时强化国际合作,特别是在情报共享和联合巡逻方面,以遏制潜在的破坏行为。只有如此,英国才能在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安全博弈中占据主动。 总的来说,英国处于海底电缆全球网络的关键节点,但当前的防护措施和监测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在中俄“影子舰队”日趋活跃和灰色地带战争策略推陈出新的背景下,英国迫切需要提升海底电缆防卫体系,避免在信息时代的关键关口被动挨打,确保国家和全球数字经济的稳定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