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2022至2023年间利率的快速上升,银行业的未实现证券亏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银行持有的证券组合多为固定收益类资产,其中包括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国债、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及市政债券。这些资产在利率波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和风险特征,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资本稳定性。2022年第三季度,未实现证券亏损达到峰值,部分地区性银行因缺乏有效的利率对冲措施及较高比例的无保险存款,暴露出较大脆弱性,甚至导致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的倒闭事件,引发了市场极大关注和紧张情绪。相比之下,尽管大型银行同样承受着较高的证券未实现亏损,但其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市场信心较强,表现出较低脆弱性。未实现证券亏损的本质是资产市场价值相较账面价值的下跌,虽未直接导致实际损失,但在银行遭遇其他金融压力时可能放大脆弱性。
特别是在存款大规模流出,银行负债减少之际,利率敏感性对冲失效,亏损风险随之升高,极易引发信心危机和银行挤兑。2024年下半年,随着联邦储备局(Federal Reserve)在九月之后连续三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市场预期利率环境趋于缓和,未实现证券亏损有所缓解。然而,长期利率,尤其是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因市场对未来通胀和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期而呈现反弹趋势,维持了证券市场价值的压力,未实现亏损仍处于较高水平。各类证券在未实现亏损贡献中表现不一,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成为亏损的主力,反映其较长的平均期限和复杂的价格敏感性。国债因其高流动性和较短的平均期限,表现出较低的亏损比例;而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市政债券虽然在组合中占比较小,却显示出较高的亏损率,体现出更大的利率风险暴露。值得注意的是,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多为期限超过15年且具有负凸性,这意味着其价格对利率下降的反应较小,同时对利率上升特别敏感,导致价格波动明显。
相比之下,非抵押类债务证券的期限较短,约有大部分债务期限不足三年,其市场价值对短期利率变动响应较快,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利率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为银行证券组合的市场价值带来持续的下行压力,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虽然未实现证券亏损本身不直接侵蚀资本,但在经济逆风和行业压力叠加时,可能加剧银行现金流紧张和市场信心危机,成为金融体系的脆弱点。此外,银行证券资产的价值受金融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及市场参与者风险偏好的影响,除纯粹利率因素外,市场情绪和流动性状况同样左右资产价格波动。监管机构和银行业内部积极强化对利率风险的监测和管理,尝试通过多样化资产配置和对冲工具降低未实现亏损风险。有效的利率风险对冲策略包括利用衍生产品如利率互换、期货等工具抵消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负债表影响。
然而,这些对冲措施在存款大幅流失时效果受限,暴露了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复杂性。未来银行未实现证券亏损的变动将高度依赖于长期利率走势以及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若长期利率维持高位或进一步上升,预计证券组合的市场价值仍将承压。同时,房地产贷款风险、信贷条件变化和宏观经济走势亦会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市场对银行健康状况的预期。市场对银行未实现证券亏损的关注反映了金融市场对利率周期和宏观风险的敏感性,也彰显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在复杂多变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性。从投资者视角看,理解银行持有证券的期限结构、利率敏感度及对冲策略,有助于评估银行潜在风险暴露和盈利能力。
监管层面,强化透明信息披露、完善压力测试方法以及推动风险管理创新,将是防范金融系统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总之,银行未实现证券亏损问题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随着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环境的演变,这一问题牵动着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神经。全面深入理解银行证券资产的构成和风险特点,有助于各方更好地应对潜在挑战,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