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生产力的典范——韩国,展现了小国如何通过高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精密制造,成为人均制造业产出领先者。韩国在汽车制造、半导体生产、电子设备和核能技术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体现了高度集约化和自动化的工业体系。然而,尽管工业生产异常强劲,韩国面临着出生率持续走低的问题,人口急剧衰减的预期威胁其工业繁荣的持续性。韩国的生育率仅0.75,每一代人便大幅减少人口基数,三代之后可能仅剩当前人口的百分之四。类似趋势在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强国普遍存在,令人不禁深思当代工业文明的未来可持续性。人口规模的萎缩直接冲击了工业和社会体系运转的根基。
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繁荣的基石,是持续增长的人口与劳动力供给。当今社会依赖规模经济和年轻充足的劳动人口,维持庞大的经济体系和技术进步。若人口锐减甚至老龄化加剧,将严重削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或将导致工业文明的自我消亡。有人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日益稀缺的劳动力,缓解这一危机。尽管自动化能提高单个工厂或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在文明层面,它更多地是劳动力的放大器,而非替代品。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自动化技术,远比少量人口与同等技术水平更能产出社会财富。
人工智能在目前和可见未来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人类的创新与创造力,更不是解决人口下降问题的万灵药。更深层次而言,依赖消除人类的存在而仅保留工业和技术系统,既不切实际,也违背人类文明自身的价值和愿景。反观另一股思潮——“去增长”理念,倡导工业减少以保护环境,主张简约生活。同样该理念在现实中将导致经济崩溃和生活品质的大幅下降。人类和工业必须协调发展,既不能丢弃产业,也不能忽视人口的活力,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已踏入一个后稀缺时代的假象。
自工业革命以来,物质生产力空前提升,人类社会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食物、服装、电力等皆可普遍获得。然而,这种后稀缺的繁荣却未能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社会效用,部分财富被浪费于无意义的“虚假工作”和表面就业之上。当前服务业的庞大规模,少数真正创造价值而多数从事形式化工作的现象,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内在失衡。过度满足消费欲望反而削弱了人的生产能力和生育意愿,促进了社会软化和人口减少。整个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混合经济模式,虽然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同时也扭曲了市场激励机制,削弱了创新和生产的活力。自由竞争被官僚体系、财富再分配、巨型企业的垄断行为所限制。
这样扭曲的经济模式难以推动工业文明向更高阶段跃升。面对这样的瓶颈,如何重启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关键难题。有思想者指出,社会目标应当是激发人的潜能和才华,让每个人都能投入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消费最大化导致人的懒惰和潜能流失,而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反而能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复兴社会活力。令经济“变难”,令工作“变难”,或许是迎接文明新阶段的关键。但制造“人工难度”不是简单限制技术,而是寻找自然且持久的挑战。
战争经济曾带来极高的生产动能和技术突破,但战争本质上的破坏性和缺乏持续敌人限制了其长远价值。相较之下,空间探索和开发则是人类面向未来的终极挑战。太空作为一项永无止境的宏大项目,具备天然的“经济难度”,能够持续驱动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召唤全人类投入到共同伟大事业之中。通过围绕星际扩展和宇宙殖民建立大型项目经济,社会将重获生产动力,防止人口进一步衰竭,实现人与工业的长期兼容。空间开拓不只是一系列技术任务,更是文化、政治和组织的综合革命。一旦文明将目光投向宇宙深处,将催生前所未有的合作、制度创新乃至人类价值观的重塑。
资源逐渐被从地球转向太空资源,工业地理格局重塑,人才需求激增,社会结构活跃,从根本上解决现代社会的诸多焦虑。虽然其他大型项目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水下基地、极地开发也具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往往是阶段性、有限的。而太空探索永远是未完成的伟业,天然具有持续性的引擎作用,赋予人类工业文明以无尽动力。正视消费主义带来的弊端,转而选择大规模挑战和生产最大化,是工业文明续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浩瀚宇宙中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不仅为工业带来无限可能,更让人类个体通过贡献于伟大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和谐。回顾工业革命,一个“外星飞船”隐喻般地带来了彻底颠覆生产力的技术和资源。
如今,人类必须“夺取”这艘飞船的控制权,改写文明发展路线,擎起星际开拓的火炬。唯有如此,方能迎来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未来社会,避免陷入人口衰退、技术停滞和文化腐朽的阴霾。宏大的太空发展计划既是工业复兴之道,也是人类文明再造之路。只有穿越地球的束缚,迈向宇宙深处,我们才能完成从后稀缺虚假繁荣向真正生产力文明的华丽转身。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中,工业和人类共同腾飞,不再分离,生生不息。这样的大型项目经济,是文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