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军事与外交政策经历了诸多波澜,而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对伊朗发动的军事行动无疑成为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的重要事件。特朗普在华盛顿街头举行的规模盛大的军事阅兵式,号称是对军事实力的展示,同时也是其个人权力象征的体现。阅兵式仅一周之后,特朗普命令对伊朗的核设施发动大规模空袭,动用超百架军机及数十枚武器,包括具有强大穿透力的重型炸弹。此举不仅震惊了美国国内,也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特朗普总统将此次军事行动称为“壮观的军事胜利”,然而外界对于实际击毁目标的程度仍存在诸多质疑。此次行动得到以色列和共和党鹰派的支持,却令部分特朗普的核心“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基础选民感到失望和警惕。
他们曾相信特朗普会践行孤立主义,终结美国长期卷入的海外战争。然而现实中的特朗普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强硬路线,令支持者措手不及。特朗普对移民采取严苛打压政策,政府特工多次在街头逮捕非法移民,且无视法律程序直接驱逐。同时,国民警卫队和海军陆战队被部署至洛杉矶等地,对抗示威者升级镇压力度。这种内政上的威权色彩,已明显脱离了特朗普早期承诺的“和平与结束战争”路线。特朗普在未经国会批准的情况下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明显挑战美国宪法赋予国会的宣战权。
根据经济学人及YouGov联合发布的民调显示,约六成美国民众反对美国介入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国会中的民主党成员纷纷批评总统以“国家安全”为名,开创未经授权的军事行动先例,呼吁运用《战争权力法》限制“未经授权的敌对行动”。一些民主党议员甚至公开呼吁对特朗普启动弹劾程序,指责其成为“无视法律的独裁者”。然而共和党掌控两院,普遍对总统行动给予沉默甚至赞扬。众议长迈克·约翰逊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等共和党高层在公开场合赞美这次军事行动,包括历来对特朗普持批评态度的尼基·黑利和米奇·麦康奈尔,也未示异议。这体现出共和党在特朗普领导下的政治妥协,甚至是自我消解。
特朗普此次决策风格,与其任内对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裁员相辅相成,比如在联邦救援机构USAID大量招聘裁员,削弱国会监督权力,试图打造一个“高效政府”形象,但实际上加剧了行政权集中和民主监督的缺失。特朗普由一位以表演见长的总统,逐步转变为一个依赖军事强硬和权力集中来维持统治的强人,令人不禁联想到历史上多位独裁者的典型模式。作为副总统的JD·范斯尽管在乌克兰战争议题上表现出孤立主义立场,却在这次对伊朗军打击上坚定支持特朗普,言辞中充满了传统强权政治的逻辑,称这不是与伊朗开战,而是针对伊朗核计划的遏制。其典型的外交战略语言与布什时代的威慑政策如出一辙,试图营造虚假安全感以获得公众支持。他同时承认普通美国人对中东战争的疲惫情绪,但坚定认为现任总统比过去领导人更懂得如何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特朗普在事后呼吁伊朗停止战争,追求和平,但国际多方对于此举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局势缓和持怀疑态度。
攻击事件可能导致当地紧张程度大幅升级,引发伊朗及其盟友的报复行动,甚至将美国带入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对此,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可能会利用“团结抗敌”的策略制造“集体士气高涨”,借外敌危机转移国内的反对声音,巩固其权力基础。特朗普总统以往在军事与外交政策上的矛盾举动显示出其“孤狼鹰派”两面性。表面上推崇孤立主义,夸大自己终止战争的功绩,但背后不断发动无人机袭击、中东空袭以及加剧对恐怖组织的军事打击。其策略往往将军事行动包装为现实政治的必需,实际却加深了战争泥潭。此次对伊朗的空袭更凸显了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双面性,以及他作为总统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法律支持,令美国形象蒙尘。
国际社会对美国单方面军事干预的反感与批评持续升温,许多国家担忧此举将引发新一轮地区军备竞赛和冲突升级。区域内如巴基斯坦更是一度推举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如今却因其军事打击而声誉受损。对于美国民主制度而言,特朗普此次行动暴露了权力制衡机制脆弱与国会监督缺失问题。宪法授予国会的战争宣告权被总统擅自践踏,令民主法治面临严峻考验。国会虽有民意压力,却缺乏有效手段制约行政权力扩张。特朗普转型强人的过程也加剧了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
尽管遭到部分选民质疑与抗议,特朗普依靠其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共和党内部支持,持续推行强硬政策,削弱反对声音。他的军事冒险行为可能催生更严重的国际冲突风险,也会对美国内部的法治、移民政策和人权保障造成长远影响。综观整个事态发展,特朗普对伊朗的战争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其政治路线的重大转折。强人政治的兴起挑战着美国传统的民主价值观,也在重新定义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未来,无论是军事冲突的后续发展,还是国内政治格局的调整,都将对美国乃至全球政治安全形势产生深远影响。特朗普从“表演者”到“强人”的转变,既体现了个人领导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当下美国社会及政治生态中的深刻矛盾和危机。
面对潜在的世界大战风险与民主制度受损,国际社会和美国民众如何回应,将决定未来局势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