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单片集成系统正逐渐面临着性能瓶颈和制造成本的挑战。系统级芯片(SoC)通过将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模拟电路等多种功能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实现了功能的高度集中。然而,随着集成度的提高,芯片尺寸增大导致的良率下降、光刻工艺的物理极限以及先进制造工艺昂贵成本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单片SoC设计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在这种背景下,芯片芯粒(Chiplets)技术应运而生,作为打破传统集成壁垒的重要手段,逐渐被半导体产业界广泛关注和采用。芯粒是指将一个大型系统拆解成多个小型专用的硅片模块,通过高带宽、低延迟的互联技术集成到同一封装内组成统一系统。相比传统的单片硅片设计,芯粒设计允许各个模块采用不同的制造工艺,准确匹配该模块的功能需求。
例如,逻辑密集型模块可使用最先进的3纳米工艺,而模拟或射频模块则可采用成熟的28纳米节点,有效减低成本并提升能效。采用芯粒技术的多芯片模块(MCM)设计使得芯片整体系统能够绕过传统光刻曝光的尺寸限制,实现更复杂且规模更大的集成系统。此外,模块化的芯粒设计提高了良率,缩短了研发周期,同时提高了设计复用性,降低风险和非经常工程(NRE)费用。AMD作为芯粒技术应用的先驱,其EPYC服务器处理器采用了基于芯粒的混合多芯片架构,将CPU核心与I/O芯片分离,不仅优化了制造流程,还让芯片具备了更高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性能需求组合出多样化的产品系列。AMD最新一代的MI300A处理器更进一步,将CPU芯粒与AI加速芯粒整合于一个封装,多工艺、多芯粒协同工作,有效提升计算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和成本。类似的设计理念也被诸多大型公司、西进云计算巨头亚马逊以及众多创业公司所采纳。
亚马逊Graviton系列处理器充分利用芯粒架构,将多核计算芯粒和外设I/O芯粒分离制造,既保证了强大的计算性能,也实现了能效和热管理的平衡。除此之外,芯粒技术还支持设计模块的灵活组合,可根据需求快速调整配置,实现产品的定制化与规模化。这种结构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研发速度,也增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尽管芯粒设计带来了诸多优势,但也伴随着新的挑战。芯粒之间的互联成为设计的关键,芯粒间的通信相比传统单芯片内部信号传输存在延迟增加和功耗上升的问题。芯片供电分配也因模块分散而变得复杂,电压降和噪声管理成为设计难点。
散热问题更为突出,不同芯粒产生的热点分布不均,使得整体散热设计更加艰难。此外,多芯粒封装依赖先进的封装技术,如2.5D互连硅中介层、3D堆叠及混合键合技术,这些增加了制造成本、良率风险以及工艺复杂度,影响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成本控制。为解决芯粒之间的互操作性及生态开发问题,业界推动制定统一的芯粒互联标准。通用芯粒互联协议(UCIe)作为开放标准,旨在统一不同芯粒之间的物理连接协议和数据传输机制,实现异构芯粒的即插即用。UCIe不仅涵盖了物理层的信号传递,更定义了协议层及软件层,使芯粒能够被系统自动发现、管理和编程。预期随着标准的普及,芯粒市场将成为半导体生态中新的增长点,各公司可专注于各自擅长的芯粒功能模块开发,形成多样化、开放化、合作共赢的产业环境。
Arm的芯粒系统架构(Chiplet System Architecture)进一步推动软硬件的协同设计,强化芯粒生态的系统级集成,助力芯粒设计从硬件连接走向功能整合,最大化芯粒系统整体性能和易用性。芯粒技术代表着半导体设计从单一巨大芯片向模块化、异构集成迈进的重要趋势。它不仅克服了先进制造工艺中成本和良率的桎梏,更带来了设计的灵活性和生态开放性的提升。未来随着先进封装技术的成熟、标准化联盟的建立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芯粒技术有望催生真正意义上的芯片组件市场,让芯粒像积木一样被自由组装,极大地加速半导体创新步伐,推动计算平台向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强定制化迈进。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浪潮推动下,芯粒设计不仅为产业赋能,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科技发展格局和系统架构设计理念。企业打造基于芯粒的产品,将成为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快速变革市场的关键。
随着技术演进和生态完善,芯粒有望成为推动下一代半导体革命的核心力量,谱写系统设计新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