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将数字资产纳入金融体系。然而,出于金融稳定和反洗钱等考量,部分国家选择禁止国内加密货币支付,导致在本土使用数字货币买卖商品和服务受到严格限制。但令人关注的是,这些国家的政策通常仅针对本国境内的交易或公民行为,对于公民在海外使用加密货币支付往往没有明确的禁止规定。由此,跨境加密货币支付逐渐成为一个独特且复杂的法律现象。基于这一现象,探讨跨境加密支付的现状及其背后的法律逻辑,对理解全球加密货币支付生态意义重大。实际案例成为观察窗口。
例如,格鲁吉亚的旅游公司Tripzy于2025年6月启动接受基于泰达币(Tether USDT)的加密支付,允许包括俄罗斯和土耳其在内的国际客户通过稳定币预订旅游服务。虽然俄罗斯和土耳其国内明令禁止加密货币零售支付,但其公民在境外使用数字货币支付相关服务并未明确违法。这种现象映射出了一国法律管辖权的地域限制,也反映了数字经济的跨境无界特性。法律专家指出,国家的法律一般仅适用于该国境内的行为及其国籍公民在境内的行为,对于同一公民在海外做出的加密支付行为的干预空间十分有限。以俄罗斯为例,《联邦法第259号数字金融资产法》禁止居民在合同中使用加密货币,但并无条款禁止其境外支付行为。土耳其则明确将加密资产支付的限制指向境内受许可的支付机构,而未限制公民使用加密货币在境外消费。
以上法律解释说明,跨境使用加密支付存在合法空间,形成了与国内禁令不同的双重标准。这种跨境合法性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支付选择,也促使旅游、电子商务等行业拥抱数字货币支付,提升交易效率和金融包容性。尽管如此,这种监管分歧也使得国际监管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等全球权威反洗钱组织已多次表达对稳定币被非法利用的担忧。根据FATF报告,自2024年以来,稳定币在非法交易中的使用显著增长,涉及的犯罪活动包括恐怖融资和受联合国制裁的主体资金转移。穷追不舍的国际反洗钱规制呼吁成员国加强对稳定币交易的监控与管理,防止监管套利和跨境非法资金流动。
律师和监管观察人士指出,跨境加密支付虽未直接违反制裁或本国法律,但其灰色合法性可能成为绕过国际制裁的漏洞。以格鲁吉亚案例为例,若该国旅游租赁企业大量从俄罗斯客户接受加密货币,尤其是在俄罗斯遭遇严厉国际制裁背景下,该行为可能被视作规避制裁的通道,引发欧盟和其他国际机构的关注和压力。当前阶段,单个企业的业务规模有限,尚难以引发直接制裁,但如果形成规模化趋势,相关监管响应和制裁措施可能逐步加码,使市场参与者面临合规风险。此外,技术层面的追踪和管理同样存在难题。虽然区块链上交易透明且可追溯,但匿名性和跨链交易手段依然阻碍有效监管。国际合作、技术创新和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成为加强合规的重要方向。
跨境加密货币支付的兴起不仅展示出数字经济的潜力,也暴露了传统金融监管框架的不足。世界各国在制定和完善加密货币政策时,既要保障金融安全和市场秩序,又不能阻碍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跨境支付的复杂性要求各国加强协调,推动制定统一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平衡便利性与风险防控。此外,企业和消费者也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选择合规通道进行数字货币交易,避免触碰法律红线。旅游业、电子商务等行业的接受度提升将加快加密货币的普及,但前提是建立良好的监管和信用体系保障交易安全。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监管体系预计将更加注重稳定币的治理,推动透明度提升和反洗钱合规。
同时,跨境支付平台也将利用区块链技术不断优化合规流程,减轻用户负担。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跨境加密货币支付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总结来看,尽管多个国家在国内限制加密货币零售支付,但跨境使用加密资产进行支付的合法性根据现行法律仍具备较大空间。此种现象体现了国际法域和数字经济交叉下的新特点,同时为全球金融监管带来挑战。各相关主体必须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加强合规管理,共同打造安全、有序的加密货币跨境支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