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引发了金融行业的广泛关注。传统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资产托管领域的参与日益增加。然而,随着这一创新业务的发展,风险管理问题也不断显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货币监理署三大联邦监管机构于2025年7月联合发布声明,强调银行在参与加密资产“托管”业务时,必须全面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安全可靠,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此次联合声明是监管机构对银行在加密资产领域活动的明确指导,指出现有的法律、监管框架及风险管理规范同样适用于加密“托管”业务。监管机构表示,此声明并未引入新的监管期望,但重申银行在数字资产托管过程中必须采取稳健的风控措施,保障客户资产安全,实现业务的安全和合规运营。
声明特别指出,银行若提供或计划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需确保其业务操作符合适用法律法规,且以安全稳定的方式开展。 加密资产托管主要包括对客户数字货币私钥的控制与管理,而持有私钥即意味着对加密资产的实际掌控权。三大监管机构在声明中明确,银行托管加密资产必须妥善控制与之相关的加密密钥,依法操作。此外,银行托管服务可分为受托和非受托两类,具体监管要求有所不同。受托托管银行作为委托人的合法代理,需遵守联邦法规(如12 CFR第9或第150部分)及州法律,承担信托义务。非受托业务则要求银行对客户资产实施严格保护,防范网络攻击、数据丢失及私钥管理不善等风险。
这份7页的详尽备忘录反映出金融监管机构对加密资产托管业务的谨慎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在数字货币金融生态中推动安全合规发展的积极立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近期调整了对银行参与数字资产服务的监管政策,取消了“声誉风险”作为监管阻碍因素,为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扫清障碍。新的指导方针允许监督下的银行无需提前申请许可即可为客户提供加密资产服务,监管的重点转为事后审查和风险控制。 这一系列政策变化发生在美国国会举办的“加密周”之际,期间共和党议员推动包括《CLARITY法案》、《反央行数字货币监视法案》和《GENIUS法案》等多项重要加密法规。议员们努力在提升监管透明度和保护用户隐私之间寻求平衡,为加密行业制定更为明确和友好的政策环境。 加密资产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及易转账等特点,给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了全新挑战。
黑客攻击、私钥丢失和监管合规风险是托管机构必须面对的核心难题。监管机构呼吁银行应投入足够的资源,强化技术防护和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客户资产不被盗用或丢失。在安全措施方面,除了常规的网络安全防护,还应应用多重签名技术、冷钱包存储及定期的系统审计等手段提高安全等级。 此外,建立完善的合规流程同样关键。银行在开展托管业务时需进行客户尽职调查(KYC)、反洗钱(AML)以及了解客户业务背景(CDD),同时确保交易可追踪性,满足反恐融资和税务合规的要求。监管机构强调,托管服务无论是受托还是非受托性质,其业务运营必须透明、合法,客户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从宏观层面看,联邦监管机构的最新表态反映出美国对数字资产监管逐步成熟的格局。在拜登政府推动加密友好政策的背景下,监管机构努力打造多元且有序的数字金融生态,为银行及大型金融机构入场提供明确的业务指引和风险框架。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加密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者及公众对数字资产安全的信心。 随着监管的日趋完善,银行参与加密资产托管业务或将成为行业趋势。对于银行而言,如何快速适应监管要求,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和合规机制,将直接决定其在数字资产市场的竞争力。对客户来说,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管理者进入加密托管领域,也意味着数字资产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望带来更多元化及可信赖的金融产品。
面向未来,监管机构和银行双方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监管政策需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保持灵活与前瞻性,防止过度监管搅局行业发展。同时,银行也需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和人才建设,应对数字资产特有的风险挑战。只有监管与市场齐头并进,才能推动加密托管业务健康稳定发展,使数字经济真正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创造更大社会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