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实验是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中最具标志性的实验之一,它直观地展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令人费解的量子现象。最早由英国学者托马斯·杨于1801年实现,这项实验通过让光线穿过两条狭缝,并观察背后屏幕上出现的干涉条纹,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可奇妙的是,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这一实验逐渐演变为展示光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经典范例。但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存在一个根本的悖论:无法同时观察到光的两种本性。这一现象引发了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哲学与物理争论。 2025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学家们通过将双缝实验推向极致理想化的量子极限,不仅重新证实了这一波粒二象性,更精确地验证了量子力学的预言,甚至纠正了爱因斯坦在此特定问题上的一些看法。
研究团队将原先实验中的狭缝替换为漂浮在真空腔中的两个单个原子,将光子限制为最多仅被其中一个原子散射的单个粒子。这样的设计极大地简化并纯化了实验环境,使科学家可以在几乎完美隔离的状态下探测光与原子之间的微妙量子关系。 整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揭示光子在穿过两个原子“缝隙”时,如何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原子状态影响所获得的路径信息,从而影响光子的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得到关键信息的越多,即明确测量光子通过了哪个“缝”,光子显示出粒子属性的概率就越高,而波动形成的干涉条纹则越弱甚至消失。相反,若保留路径不确定性,干涉现象则清晰可见。这验证了玻尔基于不确定性原理的观点,说明观测本身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光的波动性质。
此次实验特别之处在于科学家们可以调整原子的“模糊度”——即原子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激光束可将原子固定到不同程度,从而改变它们对于光子路径信息的记录能力。模糊度越大,原子越容易被光子“扰动”,意味着光子的路径信息更加明确,波动性质随之减弱。反之则增强。这种量子调控精细展现了量子力学中测量与系统状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前所未有的实验支持。 除此之外,团队还挑战了爱因斯坦曾设想的“弹簧狭缝”理论。
爱因斯坦猜测,如果狭缝像被弹簧悬挂的薄纸张一样,当光子通过其中之一时会轻微摇晃弹簧,从而能够在不破坏干涉条纹的情况下,测量到光子的路径。MIT的实验在极端理想化的条件下关闭了“弹簧”效应,即原子处于近乎自由漂浮的状态,确保不存在机械弹簧的干扰。结果表明,弹簧效应并非量子干涉消失的根本原因。关键变量是原子的位置“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量子关联。该发现推翻了此前对双缝实验中测量干扰机理的传统理解,强调了更深层次的量子纠缠和关联效应。 麻省理工实验团队由诺贝尔奖得主沃尔夫冈·凯特勒教授领导,借助超冷原子技术,将实验环境降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微开尔文级别,极大减少环境热扰动。
他们用激光将超过一万颗原子排列成晶格结构,每个原子独立而一致,确保单光子散射主要由这两个邻近原子负责。多次重复实验并利用高灵敏度探测器记录,团队不仅获得了高精度的光强分布图像,也实现了对单光子波动及粒子特性的量子级量化分析。 这项研究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坚实实验证明,更为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基础。量子纠缠、测量干扰、波粒二象性是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及其他量子技术的核心理论支撑。精确理解并操控光与原子粒子的量子交互,能够推动量子器件设计、量子传感和量子网络的创新。
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代表了当代量子物理实验的最高水准。 对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长达近百年的哲学辩论,本次实验提供了直接的、理想化的解决方案。爱因斯坦坚持的光子始终作为粒子通过单一缝隙,并可利用力学效应测量路径的观点,在实验中遭到否定;玻尔利用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测量必然干扰的结论获得了实验证实。这一结果不仅帮助物理界厘清基础量子理论问题,也让现代科学家能够更加自信地应用相关理论研究及技术。 2025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恰逢量子力学提出100周年。MIT团队的新成果带来量子科学的里程碑式进展,也是对量子物理伟大历史和深刻哲学探讨的崭新致敬。
这场实验可谓是传统量子思考的完美延续与创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总结看来,麻省理工的理想化双缝实验不仅验证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和测量干扰的理论框架,更通过创新的原子级设计与操控技术,给量子信息科学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基于类似思路的实验,将有望更深入地揭示量子世界的复杂本质,推动量子科技走向实用革命。正如凯特勒教授所言,这是一场理想化的“思想实验”,但在现实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准与深度,彰显了人类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无穷智慧与勤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