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随着美军及其盟军对伊拉克的全面入侵,战场上的技术装备和人员协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值得深思的是,在这场高科技战争中,美国空军的一架F-16战斗机与美国陆军部署的爱国者(Patriot)导弹防御系统之间竟然发生了“交火”事件。这一事件不仅突显了现代军事装备间相互识别的困难,也暴露出高度依赖自动化系统时潜藏的安全隐患。爱国者导弹系统作为美军地面防空的主力,其复杂而敏感的雷达及导引程序本应为己方航机提供保护,但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却多次误击友军飞机,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并引发美军内部的紧张矛盾。入侵伊拉克初期,约有62个爱国者导弹发射装置伴随地面部队推进,承担着构建战线后方空防屏障的重任。爱国者系统依靠雷达、指挥控制单元以及多个导弹发射器组成。
它能够探测数十到一百多英里范围内的空中目标,并具备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然而,当时系统中的软件缺陷对目标的识别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软件通过复杂的算法分析目标的速度、高度以及辨识“敌我识别”(IFF)信号。IFF信号是用于辨别飞机身份的无线电应答信号,帮助防空系统区分友军和敌机。然而,算法误判以及IFF系统的故障频密发生,导致爱国者系统误将友军飞机视作敌机,自动或半自动发射导弹。2003年3月23日,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Tornado战斗轰炸机在完成对伊拉克地区的作战任务返航时被误击击落,机上两名机组人员不幸罹难。
此次事件初步推测是Tornado的IFF信号未能正确传达给爱国者系统,但也有失误在导弹操作员未能准确识别飞机身份。此事件极大地震惊了盟军空中部队,导致许多飞行员对爱国者系统产生了极高的警惕甚至恐惧。在其后的作战中,F-16飞行员频繁遭遇爱国者雷达的锁定,必须紧急采取规避措施甚至放弃任务来避免被误击。一位美空军飞行员称:“爱国者比伊拉克任何的地对空导弹都令人害怕。”这种情况下空军飞行员与陆军导弹员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3月24日,仅仅在英国飞机被击落后的第二天,一名F-16飞行员在伊拉克阿纳贾夫地区的飞行任务中遭遇爱国者雷达锁定。
出于自卫,该飞行员发射了一枚针对雷达的高机动反辐射导弹(HARM),成功摧毁了爱国者导弹系统的雷达设备,幸运的是导弹袭击并未造成人员伤亡。该事件虽然被官方解释为误射,但多名空军飞行员公开表示对陆军导弹系统的强烈不满及敌意,称此举是对持续威胁的正当反应。传言甚至称这是一次“空军对陆军”的非正式交火。此事件后,军方高层采取紧急措施限制爱国者导弹系统的自动锁定和发射功能,要求导弹员改用更可靠的非加密识别信号,并对系统进行软件升级。尽管如此,意外依旧发生。2003年4月2日,一架美军海军F/A-18战斗机被爱国者导弹击落,飞行员丧生。
这再次证明了爱国者系统对目标识别的缺陷依然存在。该事件引起海军极大的关切与愤怒,成为美国军方对地面防空系统安全性的反思契机。美军国防科学委员会(Defense Science Board)在战后评估中指出,爱国者系统在对抗弱小敌人的战争中都显现出高误伤率,未来面对更复杂、更致命的对手,其潜在危险不言而喻。这次“内战”不仅是技术错误,更是复杂战争环境中人机协作问题的生动写照。高科技自动防空系统的引入虽然提高了战争效率,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和系统安全性同样提出了更高标准。错误的敌我识别不仅威胁战机安全,也极易激化军队内部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该事件的教训在其他战场依旧显现。2024年8月,有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称,乌克兰空军一架F-16战机的首度战损可能由本国的爱国者防空系统误击引发,再次表明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通过对2003年爱国者导弹系统与友军飞机误击事件的深入回顾,可以思考现代战争中军事装备的复杂性及其潜在风险。如何平衡自动化技术与人工判断,如何确保军队内的协调与信任,是未来战争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对爱国者系统的软件升级、友军识别优化及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是降低友军误伤的关键路径。战争不是冷冰冰的机械对抗,更是人与技术的复杂交织。
在全力提升战场技术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人与装备协同作战的安全与效率,这才是减少“友军火力误伤”、保障战斗力持续发挥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