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两岁小孩嘴里喊着“去你妈的”,我却忍不住笑了 在我们这个充满复杂情感的家庭中,时常会发生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就像那个晚上,我躺在床上,给两个小女孩读故事,突然听到二女儿的嘴里嘟囔着什么。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继续翻着书。但是很快,我五岁的女儿用那种惊讶又戏剧化的语气问我:“妈妈,你听到莉莉说了什么吗?”我好奇地问:“她说了什么?”话音刚落,我的小女儿从她的睡衣里站起来,双手挥舞着,像是在宣布什么重大消息:“她说……‘去你妈的!’”那种强调和拖音,简直是可爱至极。 那一刻,我本该感到震惊,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咒语”逗得忍不住笑了出来。特别是当她将“你”的音拖得那么长的时候,似乎在给整个语句赋予了一种近乎亲密的感觉。
我无法控制自己,在一个小球一样蜷缩在床上, laughing uncontrollably。 我的九岁儿子听到动静,急忙跑了进来。当我把这个“可爱的小恶魔”的话轻声告诉他时,他失控地笑了,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此时此刻,我意识到笑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反应,但我无法自拔。毕竟,家庭的欢乐之情往往在于这种无厘头的小插曲。 我清楚地知道,笑对于小孩子来说有时会是最糟糕的反应。
我之所以清楚,是因为我的妈妈曾经告诉过我这个道理。在我两岁的时候,我也曾学会过这个“禁忌的词汇”。我的妈妈总是说这大概是我从三个哥哥姐姐那里学来的,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她的一种掩饰。 对我母亲来说,“去你妈的”是一个常用的表达。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我会悄悄地学会这个词语,并逐渐发现它的“魔力”。我们经常一起去商店,我会坐在购物车里,兴高采烈地对她喊:“妈妈,我想要糖果。
”每当她拒绝时,我的邪念就会浮现,眼睛一瞪:“不行,就要糖果!” 然后,局势的发展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去你妈的!”伴随着这句话传来的,往往是我母亲心头的无奈与气急。此刻,其他妈妈们会面露窘迫之色,窃窃私语:“怎么会有这种家长?”我母亲然而往往会用糖果来平息我的“小闹剧”。 结果,不久之后,笑声渐渐被家里的教导取代。我的父母告诉我,使用这种脏话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我内心却更是调皮,总会在父母的劝告下继续嘴上不饶人。慢慢地,父母的严肃态度让我意识到,这个词的威力在于它能引起那么多注意。
所以,当我的小女儿开始使用这个成人的词汇,每次都希望引起反响时,我决定采取更为冷静的态度。 作为父母,我们决定不再提及这个事情,尤其是在姐妹的面前。实际上,这是一项艰巨任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小女儿渐渐学会了,这个词语并不能给她带来想要的反应。 在此之后,我们的家庭又回到了平静。虽然这阵子的“咒语”未曾在众人面前上演,但只要我们不再激发这个词的意义,它似乎就真的失去了魔力。
虽然如此,我也在想,毕竟在某些国家与文化中,这种情况会被看作是教育不足的表现。特别是在如我母亲那样的传统家庭背景中,许多人可能对这样的情况感到不安。 然而,我自己在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后,不免觉得这种小事让人觉得温馨而幽默。在社交网络或家庭聚会上,这种事情时常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独特的故事,而我的这个故事,虽然略显尴尬,却让我们更加团结。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必太过担心于孩子嘴上说出的那些“禁忌词汇”,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和后果,而不是一味的压制。在幽默中面对孩子的“挑战”,或许会让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更加紧密。 不知不觉中,我已将这些糗事讲给朋友们分享,而每一次讲述都会引起阵阵笑声。这样的时刻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时,我们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倾听者和理解者。我们应该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学会在风趣和幽默中前行。 当然,我也会继续关注小女儿的进步,确保她在语言表达方面更为得体。
在测试她的新词汇之前,我坦然面对这个好笑的家常故事,期待将来能和孩子们一起回忆这一段既“疯狂”又“有趣”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