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觉科学领域,色彩的定义长期被认为相对固定,那就是我们通过感知红、绿、蓝等基础颜色以及其混合形成的丰富色彩世界。然而,近日美国研究团队宣布,通过对人眼视网膜的激光脉冲刺激,首次让受试者体验到了一种未曾被人类直接观察过的“新色彩”,他们将其命名为“olo”。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科学界与公众的巨大兴趣,也为色彩认知科学打开了新的大门。 科学团队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联合组成,他们利用一种名为Oz的先进设备,该设备结合了镜面反射系统、激光及光学仪器,能够精准地将激光束射入受试者的瞳孔。通过仅刺激视网膜中的中波长敏感锥细胞(简称M锥体),实验避免了对其他锥体细胞的干扰,从而使大脑接收到从未有过的单一锥体刺激信号。这种信号组合在自然光环境中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产生了全新感觉的色彩体验。
参与实验的五名受试者均拥有正常的色觉,且其中三位为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加州大学的Ren Ng教授。这项研究成果于2025年4月在权威期刊《科学进展》发表,报道了受试者在接受激光刺激后描述的颜色感受,这被形容为比自然界中任何蓝绿色调更加饱和和鲜艳。 Ren Ng教授表示,“olo”比我们习惯看到的色彩更加纯粹和强烈,远远超出了传统色彩光谱的范围。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柔和粉色,像是婴儿粉,而“olo”则是比这种粉色更为强烈和独特的全新色调。对于我们已知视觉系统的理解,这种颜色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视网膜位于眼球后部,是感光细胞集中之处,负责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递至大脑,进行视觉构建。
颜色的知觉主要由锥体细胞负责,锥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响应不同波长的光:短波长感受蓝色(S锥体),中波长感受绿色(M锥体),长波长感受红色(L锥体)。在常规视觉中,刺激通常会同时作用于多种类型的锥体细胞,因此任何颜色都是通过不同锥体的综合信号被大脑解读的。 而本次实验首次实现了单一类型锥体的独立刺激。通过精确激光照射,M锥体被单独激活,这种信号组合在常规视觉中不存在。受试者报告这种刺激下的视觉体验是一种既非纯蓝也非纯绿的独特色彩——“olo”,超越了颜色视觉的传统边界。 尽管研究团队对这一发现充满信心,但也有一些视觉科学专家对此持审慎态度。
伦敦圣乔治大学的Prof John Barbur认为,这种所谓“新颜色”的产生更多是视锥细胞激发方式的特殊组合,属于视觉机制中的解释空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新色彩。其观点提示我们,色彩本质上是大脑对光信号的解释,刺激方式改变了信号模式,产生了特殊视觉感知,但是否这一视觉感知能够定义为“新颜色”尚无定论。 无论如何,这项研究对色觉异常和色盲的未来治疗方向意义重大。由于色盲患者通常缺乏部分锥体功能,通过类似的精密刺激技术,或许有机会增强或重建其色彩感知能力。此外,这一突破还将推动人机交互、视觉显示技术等领域的革新,激发设计与视觉体验的新方向。 “olo”的发现不只是科学实验的胜利,也是对人类感知世界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
我们的视觉系统虽然强大,却也有着未被完全探索的潜能。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突破传统认知边界的发现,丰富我们的感知维度,乃至改变我们对色彩本身的理解。 科学家们将继续深入研究“olo”的视觉特性、神经机制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对于大众而言,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欣赏色彩科学的复杂性以及科学进步背后的无限可能。同时,这一发现也激励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世界,尝试去发现那些可能未被察觉的新奇元素。 视觉作为一个复杂且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感官,其背后的科学仍有许多谜团等待解开。
色彩是连接我们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探索新色彩的成功为视觉科学奠定了坚实的新基础,也为未来的视觉体验提供了无限遐想空间。科学家们的成果不断推动我们向着更丰富的感知世界迈进,人类对色彩的体验或将因此被永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