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飞行里程,作为航空公司长期发展忠诚度计划的重要工具,早已从最初单纯的奖励体系演变成一种庞大的“影子货币”。这套复杂而隐蔽的经济体系不仅体量惊人,甚至被认为是全球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货币体系,每年发行的里程价值达到数千亿美元。在全球航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里程体系通过持续“印发”与兑换的循环,引发了不断的通胀现象,导致了消费者手中里程的实际购买力日益下降。理解这一点,对于希望最大化里程价值的旅客和关注航空经济波动的行业观察者来说至关重要。航空公司如何制造里程发行量,怎样设定兑换规则,以及为何通胀机制被有意嵌入其体系,形成了航空航线经济里一道独特的“影子金融”风景线。过去,航司的里程积累大多连结于旅程本身,如飞行里程数所对应的奖励换取,但随着商业模式的变迁,这种逻辑发生根本性改变。
现今主流美籍航空公司的积累机制已转向以顾客于机票消费金额而非单纯飞行距离作为里程授予依据。以达美航空和联合航空为例,自2015年起,积分发放与机票支出直接挂钩,基础会员常见奖励比例为每消费1美元获得5-11里程不等。这样一来,里程发行紧密结合收入变动,强化了航空公司通过里程体系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能力。更令人惊讶的是,里程的绝大部分来源已被信用卡及合作伙伴所占据。银行及信用卡公司通过批量购买里程,向持卡人发放丰厚奖励,这项业务成为众多航空公司利润的主力军。举例来说,达美航空2023年通过向合作伙伴出售SkyMiles信用卡积分,获得了近70亿美元营收,而美航2019年因里程销售获利率高达53%。
这不仅体现航空公司将里程量化为现金流动的商业智慧,也驳斥了里程仅是“虚拟奖励”这一传统认知。正如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一般,航司在无须储备实物资产的基础上,得以随意增发里程并通过市场销售实现利润。会计上,里程即为未来免费机票的债务负债。各大航司账面上载有数十亿美元的未兑现里程负债,但由于诸多持有者最终将里程闲置、过期或无法兑付,实际兑付成本远低于销售收入,盈余显著。此种经营模式类似发行货币获取铸币税收益,即“造币税”,为航司带来极高利润率,远超传统客运业务。另一值得关注的核心环节便是里程兑换。
过去,航司多采用固定兑换表,规定某区域特定舱位需用固定数量里程兑换机票。此方式使得当票价上涨时,里程的相对价值上升,消费者可视里程为通胀对冲凭证。然而近十年来,航司相继取消固定奖单表,转为动态兑换价格,根据当日机票价格波动实时调整所需里程数。达美于2015年率先取消明确兑换表,改用动态定价,随后美国联合航空和美航也相继采用类似策略。动态定价机制下,随着机票现金价格上涨,兑换所需里程同步攀升,里程的购买力被有效稀释。此举造成里程蔓延至类似自由浮动货币,兑换价格反映供需关系,航空公司亦可通过控制奖票供应量实现对兑换市场的定价权。
价格体系向市场化倾斜,进一步增强了里程“通胀”的不可逆性。航空公司还设计了种种限额和附加费用以压制里程价值。高峰期航班的商务舱或头等舱座位,兑换价格大幅上涨,有时单程数十万里程已成常态。诸如早前联合航空在2020年两度调高合作伙伴航空商务舱兑换价格即为明显实例。非航班兑换如酒店、礼品卡通常定价极低,故里程最大价值依旧体现在机票兑换上。整体看来,航空里程体系犹如私营金融机构自设货币政策,里程价值因而被精密操纵,并显著低于持有者原先预期。
里程内生通胀表现为定期或持续的里程兑换费上涨。自1980年代以来,1张国内往返经济舱机票所需里程从2万标准价逐渐涨至2.5万以上。2000年代更添设多级奖励及附加费用,隐性提高兑换门槛。2010年代,美联航2014年重大调价使头等舱兑换里程数暴涨60%以上。达美近年更采用无通告的“小步快跑”式调价,令消费者措手不及。疫情期间虽机票销量骤降,航空公司加速了里程调价,但同时也取消了部分改签费,缓解了部分兑换负担。
总体趋势仍是通胀不可逆的轨迹。专家分析指出,航空里程年化贬值率约15%,远高于一般消费品通胀率。里程变现时的实际兑付价值逐年缩水。即使某些热门航线偶有里程兑换价格下降,但多数机票兑换要求日益严苛,里程积累者未及时使用里程将面临巨大损失。对于消费者而言,合理看待里程价值变化极为重要。学者称里程为无实质资产支持的“法定货币”,却无中央监管银行制约。
航空公司充当发行者并同时为监管者,通过调控发行量及兑换策略,动态平衡负债和盈利。发行里程获得现金收入而兑现机票成本较低,显示公司在发行货币与兑现之间享有高额“铸币税”收益。里程“通胀”实为企业有意设计,意图减轻负债压力并加强现金流。航空公司通过限制奖励座位供给、设置里程过期机制以及调整兑换规则,将未来兑现价值逐渐稀释。除财务管理外,里程通胀同样引导客户加快兑换速度,抑制积累过度造成的兑付风险。此行为颇似中央银行通过通胀来降低债务负担。
行业竞争格局下,航空公司之间几乎形成了里程“通胀”的默契,缺少有效的货币替代选择,使消费者难逃价值持续缩水的宿命。此外,消费者对里程价值认知模糊,往往低估贬值风险。航空公司利用这一点,搭配精妙营销手段和合作伙伴绿色信用卡推广,大量发行里程助推现金流。可惜的是,这种“信贷膨胀”日益吞噬里程持有者利益,积累到手中的里程逐渐变成贬值的负资产。未来,除非监管介入,里程通胀将持续成为航空业不可避免的常态。消费者需审慎对待里程积累策略,及时兑换,避免价值大幅缩水。
理性规划里程使用,不盲目囤积,将是规避通胀风险的现实之举。对于航空公司而言,里程体系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高利润金融工具,既是客户忠诚度的象征,也是一种财务负债与收入的双刃剑。在全球数千亿美元“影子货币”规模的背后,是航空经济结构深刻转型的缩影。用户与发行方均应清楚这一机制的本质,才能在这场看似无息贷款与奖励的游戏中站稳脚跟,最大程度收获持有里程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