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所作出的绿色承诺日益增多。然而,绿色声明的真实性及其监管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和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为应对“绿色清洗”(greenwashing)现象,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提出了绿色声明指令(Green Claims Directive)草案,旨在规范企业环境声明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从而改善消费者保护和市场公平竞争。然 而,不久前,这项备受瞩目的法案却因政治阻力而被迫暂停,相关谈判被中止,三方会谈(三角协商)会议也被撤销,其最终命运尚未明朗。本文围绕这次欧盟绿色声明法案搁置的事件,详细探讨其背景、争议焦点、相关利益方的立场以及对欧盟及全球环保监管趋势的影响。首先,欧盟绿色声明法案的核心内容及目标值得关注。
该法案主要要求企业在宣传产品或服务的环境特征时,必须依据科学依据作出明确说明,并通过第三方提前验证机制(ex-ante verification)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举旨在扭转“绿色清洗”乱象,让消费者更有信心识别真正绿色环保的商品。法案的覆盖面广泛,预计将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绿色声明法案的提出最初获得了广泛支持,因为绿色消费已成为欧洲经济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随着生态设计法规(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及“返修权指令”(Right to Repair Directive)的施行,欧盟在推动产品可持续性方面持续加码。绿色声明法规的完善将填补市场监管中的空白,有助于防止虚假宣传,促进绿色创新和环境责任的落实。
尽管目标美好,法案在具体落实中却遭遇了强烈反对。欧洲人民党(EPP)作为欧洲议会最大的政治集团,于2025年6月向欧盟委员会施加压力,表达对草案过于复杂且负担沉重的担忧。特别是第三方强制验证的要求,被批评为实施成本高昂,可能对小微企业带来过大负担,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反对方担心,这种“预审”机制不仅增加行政成本,还可能形成不必要的贸易壁垒,特别是在经济尚未全面恢复、企业复苏意愿强烈的时代背景下。欧盟委员会内部也在权衡此举与企业简化运营的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考虑到法案一旦覆盖约3000万微型企业,政策的推广面临不小的难题。法案谈判的停滞反映出欧盟多方利益的博弈与妥协难题。
原定于2025年6月的三角协商会议被突兀取消,表明当前形势紧张且缺乏共识。尽管法案的两位议员报告员桑德罗·戈齐(Sandro Gozi)和蒂莫·沃尔肯(Tiemo Wölken)表示愿意在删除涉及微型企业的争议条款后继续谈判,可见议会内部仍希望寻求妥协方案。公众及环保团体对此次撤回决定表达强烈失望。非政府组织如ECOS、ClientEarth及欧洲环境局(EEB)纷纷警示,绿色声明混乱现象依然严重。他们援引数据指出,市场上70%以上的产品带有明示或暗示的绿色标签,但其中超过一半存在误导成分。他们呼吁欧盟在立法程序中坚持透明度与科学依据,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环境公正。
即便绿色声明法案放缓,欧盟反绿色清洗框架并未全盘崩溃。现有的《不公平商业行为指令》持续针对误导性环保声明展开执法,维持市场秩序。此外,于2024年2月通过的《绿色转型消费者赋能指令》依然将在2026年9月生效,该指令明确禁止模糊或无依据的环保宣称。欧盟的生态设计规章和返修权政策均在稳步推进,形成多管齐下的绿色监管体系。此次法案搁置对企业界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减轻了短期合规压力。然而,长远看,市场对绿色透明度的诉求日益增长,企业必须提前布局环境信息的公开和诚信业务模式。
环保法规本质上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在政策严格与企业灵活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欧盟以及全球监管者亟需解决的难题。未来,欧盟或将根据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调整策略,重启绿色声明法案的谈判。技术进步和认证体系的完善可望降低第三方验证的成本,为更多企业提供操作空间。增强公众参与和多方对话也将有助于共筑可持续市场环境。总之,此次绿色声明法案的暂停反映了环保立法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现实。绿色承诺的真实与透明不仅关系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企业信誉和生态文明建设。
欧盟作为全球气候法规的先驱,持续探索科学严谨、兼顾实际操作性的绿色监管路径,必将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发挥引领作用。各方应共同关注法案的最新进展,推动政策创新与合作,促进环保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