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的迅猛增长,一股企业将数字资产纳入企业国库的热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纷纷效仿数字资产管理先锋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及其领导的Strategy公司,将大量数字货币纳入资产负债表,以期分享加密货币市场带来的巨大收益。这一趋势在市场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投资者对于未来企业持有加密货币资产的投资价值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SkyBridge Capital的创始人兼执行合伙人安东尼·斯卡拉穆奇(Anthony Scaramucci)近日发出警告,认为这种加密国库的热潮并不具备长久的持续性,未来可能逐渐减弱消退。 斯卡拉穆奇指出,当前许多公司试图复制Strategy的资产持有模式,企图通过直接将比特币或以太坊等加密资产纳入企业国库来吸引投资。但这种复制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迭代而非创新,难以长期维持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投资者为国库公司股权支付溢价,而这种溢价未必合理,因为投资者也可以直接购买比特币或其他数字货币,从而绕开企业结构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管理费用和风险。这导致企业国库模型的投资价值存在不小疑问。 尽管如此,迈克尔·塞勒领导的Strategy公司依旧具有独特优势,斯卡拉穆奇认为其因多元化的产品线及市场地位而有所不同。比如,Strategy不仅仅是一家持币公司,还发展了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赋予其商业模式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相比之下,其他模仿者如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和Metaplanet等,虽吸引了一些行业名人加入,但很难复制Strategy的深厚资源优势及运营经验。 斯卡拉穆奇进一步强调,投资者在考量这些企业时,需着重分析其财务结构、资金成本及运营效率,而非仅凭加密资产持有量做出判断。
因为许多国库公司的资本来源包含股票发行、债务融资以及优先股销售等复杂结构,增加了整体成本负担,使得直接购买比特币可能更为划算。此外,监管风险和会计准则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美国的会计准则将加密货币视为“无固定期限的无形资产”,这意味着在价格下跌时企业必须计提减值,但价格回升时不能重新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可能造成企业财务报表出现持续性亏损的错觉,影响投资者信心。同时,监管机构对持币企业的资本运作、披露义务及合规要求不断收紧,未来可能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企业加密国库战略的兴起也引发了市场对商业运营与被动投资角色界限的讨论。一方面,公司若仅靠持有加密货币赚取资本利得,业务实质更类似于投资基金而非传统生产经营实体,股东可能面临预期管理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数字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时,这类公司财务表现波动加大,风险管理成为关键挑战。 在这种大背景下,斯卡拉穆奇建议,投资者应提高对企业加密国库战略背后深层次成本和风险的认知,不应盲目追随表面风潮。直接投资比特币或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结合合理分散的投资组合策略,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性价比。同样重要的是,观察企业如何围绕数字资产建设核心业务价值,而非简单双纯持币,才是判断未来投资价值的关键。 此外,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上市公司共计购入约13.1万枚比特币,同比增长18%;同期比特币相关ETF资产也增长了约8%,约11.1万枚比特币。这反映出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仍在积极布局加密资产,但增长速度及热度或因资本成本、监管环境及市场情绪等多因素影响出现分化。
展望未来,随着监管规则逐步完善、会计标准趋于明晰以及投资者教育深化,企业加密国库策略或将从当前的盲目复制走向更加理性和差异化发展。真正具备可持续竞争力的企业,需要在稳健的运营基础上,精准把握数字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打造创新金融产品或生态系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结来看,SkyBridge Capital的安东尼·斯卡拉穆奇在警示企业加密国库热潮不可过度膨胀的同时,也展示了对比特币长远价值的信心。他的观点提醒市场各方,在激动人心的数字资产浪潮背后,务必关注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财务透明度及监管合规性,理性判断,谨慎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加密货币领域实现稳健且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