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元素作为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单质形态主要以氮气分子N2的形式存在,化学性质极为惰性。然而,科学家长期以来对更多中性氮同素异形体分子的探索从未止步,尤其是那些由多个氮原子构成的高能分子,这类分子因其潜在储能能力和环境友好性而备受关注。最近,一项划时代的研究成功制备了中性六氮分子(C2h-N6),这不仅突破了以往实验中仅能稳定观察到N2分子的限制,也为未来能源材料的开发开辟了新方向。该研究成果由魏宇钱、阿图尔·马尔迪乌科夫和彼得·R.施莱纳在2025年于《自然》杂志发表,详细揭示了C2h-N6的制备工艺、结构特征及性能分析,其创新性和科学意义引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C2h-N6的制备基于气相反应技术,通过氯气或溴气与银叠氮化物(AgN3)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反应,并在极低温态(10K)下通过惰性气体氩的矩阵捕获,实现了该稀有分子的稳定观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还成功制备了纯净六氮薄膜,并在液氮温度77K下进行了稳定性验证,进一步证明了该分子的可控性和实验可重复性。
结构解析方面,采用了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光谱,对比了不同同位素标记的氮,将实验数据与先进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结合,给出了详细的振动模式归属。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高阶耦合簇单点能计算精确模拟了该分子的分子轨道结构、键长及键级分布,确定了C2h-N6分子呈现出两个三氮基团通过中间氮氮单键以反式构象连接,具备一定程度的共轭性和电子离域特征。相比于传统氮气的三键稳定性,六氮分子虽拥有更多的共价键但也展现出较高的能量储备。不同于先前理论推测中极不稳定、寿命极短的多氮分子,C2h-N6因其较高的分解能垒(达到约14.8 kcal/mol),使其在室温下拥有有限但明确的存在时间,这种动力学稳定性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性。电子密度拓扑分析(包括电子局域函数ELF和电子密度的拉普拉斯映射)进一步显示,关键断裂点位于中间连接键处,但该键有着较强的稳定性支持,降低了分子分解的迅速发生。与此前报道的含正负电荷的多氮离子不同,C2h-N6作为纯中性分子,消除了因电荷导致的额外不稳定性,成为首个实验室制备并鉴定的室温稳定的中性多氮同素异形体。
六氮分子在理论上的能量释放显著高于传统的炸药和能源材料,如TRINITO甲苯(TNT)和HMX,其单位重量释放的能量为后者的两倍左右,这表明其在设计下一代高能密度材料(HEDM)中的应用潜力不可忽视。此外,该分子分解后仅生成无害的氮气,符合环保和绿色化学发展的主流趋势。研究中采用了创新的实验设计,包括选择反应高效且易操作的银叠氮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利用安静安全的矩阵隔离技术,最大程度降低了多氮分子因高活性带来的危险性。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不仅加深了分子结构的认知,还提供了光谱信号归属的信心保证。光谱数据与计算结果的高度一致性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期望未来的研究将围绕提升此类氮同素异形体的合成量产能力,探索其固态形式的构筑方法,以及开发实际应用的高能储存器件。
此外,结合理论预测,可进一步设计链状、环状或笼状更大规模的中性多氮分子,推动环境友好型高能材料的研发。总的来说,中性六氮分子C2h-N6的成功制备及其特性分析,标志着中性多氮分子化学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实现高效清洁能源的分子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有望引发相关领域的多维度技术革新。随着安全合成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其动力学行为更深入的理解,未来或将见证更多具备长寿命和优异性能的中性氮同素异形体被发现和应用,为化学和材料科学带来更加光明而绿色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