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知名的豪华跑车制造商,保时捷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旗下产品销量持续下降,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遭遇重创。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卢姆(Oliver Blume)最近向员工发出内部邮件,直言“过去数十年内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式,如今已不合时宜”,这是这个传统品牌首次如此明确地承认企业必须做出深刻变革以求生存与发展。 据了解,保时捷2023年全球销量下降了3%,即便当时贸易关税尚未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进入2024年,销量跌势依旧明显,前六个月销量同比下滑6%。尤其是中国市场,销量连续两年大幅下降,2024年与2025年上半年分别暴跌28%。
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崛起。 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样不可忽视。美国前政府增加的进口汽车关税,加重了保时捷的运营负担。布卢姆在邮件中坦言,这些因素“对我们冲击极大,甚至超过了多数汽车制造商”。为了应对下滑的销量和成本的上升,企业已宣布未来数年将裁减1900个岗位,体现出保时捷在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形势的决心。 从产品布局来看,保时捷也在积极转型。
年底前,旗下将停产末代燃油Boxster和Cayman车型,计划于2026年推出对应的电动替代版本。此外,一款纯电动的Cayenne SUV预计将在数月内亮相。这无疑反映出保时捷实现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感,然而其领先的电动车产品——Taycan却面临销量大幅萎缩,2024年销量暴跌49%,2025年上半年继续下滑6%,显示市场接受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在北美市场,保时捷的表现相对稳健。2023年其在该区域销量略有增长,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同比提升10%。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如价格连续上涨最多3.6%,未来增长能否持续仍令人担忧。
尤其是针对像Macan和Cayenne这类销量体量较大的车型,价格的提升可能会令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中国市场的急剧疲软尤为引人关注。面对国内品牌不断推出价格更具竞争力且科技含量丰富的新能源汽车,保时捷的高端定位显得愈发吃力。消费者购物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车型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加剧了保时捷在本土市场的压力。内部正在酝酿的汽油版入门级SUV也许能够在2030年左右推出,为销量带来一些支撑,但这显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解决方案。 保时捷在电动化战略方面的调整也意味深远。
过去曾设定到2030年实现电动车占总销量80%的目标,而目前这一目标已被官方放弃。布卢姆坦言,实现如此高比例的电动车销售份额“已经不再现实”。反映出公司正从激进的电动化转型转向更加务实的多元化布局,既保留水准较高的燃油车型,也继续拓展新能源车型阵容。 从消费者反馈来看,保时捷911系列依旧保持了极高的市场认可度,部分车型甚至出现多年的等待名单,体现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和技术积淀。然而,衍生车型和入门级产品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例如Macan和Cayenne的销量波动突出,销售挑战较为严峻。
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均认为,保时捷需要重新聚焦其独有的跑车基因,推出价格更为合理、定位更加精准的车型,才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此外,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也让保时捷倍感压力。全球范围内传统豪华车品牌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同时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借助先进科技和创新商业模式入场,分散了市场份额。保时捷必须持续提升车辆技术革新能力和用户体验,提升品牌竞争力,才能在电动车时代赢得更大优势。 整体来看,保时捷当前的局面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依靠其深厚的品牌积淀依然具备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政策法规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剧变,保时捷必须调整战略,推陈出新,迈入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除了加快电动车型的开发和投放,优化产品结构以及加强成本控制同样举足轻重。 未来数年,保时捷如何平衡电动化转型与传统强项的保护,将成为其能否再度焕发活力的关键。作为豪华跑车领域的标杆品牌,保时捷不仅要保持卓越的驾驶体验和技术水准,也需紧跟时代潮流,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渡过当前的困难期,才能确保其传奇品牌长青不衰。 在全球汽车产业迈向智能化、电动化快速演进的时代,保时捷的这一番深刻自省和转型尝试颇具代表意义。它不仅映射出传统豪华车企面临的共性挑战,更折射出中国等新兴市场以及政策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
未来,保时捷的表现值得行业内外持续关注,也为豪华汽车品牌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思考。 作为用户关注的焦点,保时捷如何创新体验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在品牌声誉和市场份额上双重赢得认可。随着电动SUV Cayenne及其他未来电动车型逐步投放,消费者期待看到一个既传承经典又拥抱未来的保时捷——这正是企业当下和未来最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