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机器人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自主性和智能化方面。三年前,想要让机器人可靠地抓取物体,往往需要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硬件工程师专注于设计定制夹具,计算机视觉团队训练对象检测模型,控制理论专家调整控制回路,机械工程师对执行器进行反复改进,而如今,一名大学生通过下载开源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经过一个周末的微调,便能实现过去需要数月时间的大规模团队协作才能达到的效果。这种变化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自动化领域史无前例的转折点,业界纷纷称之为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刻”。这一术语源自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ChatGPT,当用户首次体验到一个模型能够准确、流利地回答各种问题时,那种震撼和兴奋的体验让人难以忘怀。而机器人行业则期待类似的革命性突破,让机器人变得更容易部署、更智能、更适应多变的现实环境。 要理解这一趋势,首先需要梳理机器人自主性的演进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当前所处的阶段。
自主性的第一代可以称为手工编程时代,机器人行为完全依赖人工制定的规则和特征提取,典型代表包括诸如DARPA挑战赛中早期的自动驾驶汽车、早期的iRobot Roomba吸尘器和Kiva仓储机器人。这一阶段的机器人在相对封闭和高度规范的环境中表现良好,但面对复杂且不可预测的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 随后,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崛起,自主性进入第二代,主要特征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被应用于感知环节,而规划与控制环节仍然采用基于规则的算法。这一阶段催生了Waymo Firefly、特斯拉Autopilot硬件版本2,以及波士顿动力Spot机器人等产品,它们通过感知-预测-规划-控制的流水线式架构实现了高效的任务执行能力。然而,当面对边缘案例时,这种模块化架构的断层和脆弱性逐渐显露,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扩展能力。 现在,我们正步入自主性的第三个阶段,即基础模型自治时代。
与之前模块化设计不同的是,这一代机器人采用由大型视觉-语言-动作变换器驱动的统一架构,模型通过海量的网络数据和机器群体经验进行训练,可跨任务迁移并实时适应。这使得机器人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指令,识别未曾见过的物品,同时根据环境信息灵活规划行为。谷歌的RT-2、英伟达的GR00T N1、开源的OpenVLA以及Physical Intelligence的π-0.5模型都代表了这一进步。通过这样的技术突破,机器人不再是仅能重复预设行为的机器,而真正成为了能够自行学习与分辨环境的智能体。 展望未来,自主性的第四阶段即协作自治将实现机器人之间、机器人与人类、机器人与简单设备间的无缝协作。机器人群体将共享实时环境地图,动态分配任务,预测并响应人类意图。
设想在仓库中,成群的叉车能够协调重组货物,或者无人机团队在恶劣天气中智能调整路径,为物流与制造带来质的飞跃。此外,家庭机器人将更加贴近人类生活,成为真正的“隐形助手”,当用户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时,也会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这一转折点的实现得益于多方面的技术积累和突破。首先,视觉-语言-动作变换器的统一架构极大地简化了机器人系统的集成难度,从原先多个模块间繁重的接口转变为端到端整体学习,提升了模型的整体表现和适应性。其次,机器人具备了开放词汇表和多模态感知能力,可以轻松理解自然语言指令,识别各种新物体,进行推理并制定行动计划。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与微调快速结合,使得同一模型能够轻松适应多种机器人形态和任务,极大缩短了部署周期。
同时,数据回流机制形成立体闭环,机器人在实际运行中持续收集稀有失败样本和操作示范,反馈至云端训练,实现了不停歇的集体学习。 虽然进步可喜,但距离真正的通用机器人——能在仓储、厨房、建筑工地间自由切换的多场景自主体——仍有不少挑战待克服。智能认知与记忆能力不足使得机器人难以进行长时程规划和状态保持;现实世界中的学习仍依赖于劳动力密集且昂贵的示范与强化学习方法;模型推断在终端设备上的速度和能耗尚未达到理想平衡;产业范围内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和整合仍受限于市场格局;仿真环境与现实物理表现的差距显著,导致训练效果难以迁移;硬件周期缓慢,电池寿命和成本瓶颈限制了商业化规模应用;精细操作的触觉与感知依旧不足以完成细腻的任务;缺乏严格安全保障框架,制约了在复杂环境中广泛部署。 针对以上难点,业界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方案。诸如高保真远程操控系统与标注工具正致力于加速数据采集与多样化训练;物理引擎正在向更贴近现实的接触动力学发展,降低仿真与现实之间差距;新一代高扭矩低传动比执行器和高能量密度电池争取让机器人硬件迭代速度追赶智能手机产业;传感器融合与触觉感知提升机器人操作的精度与灵活性;安全以严格的数学证明方法为基础的安全框架开始嵌入实际部署流程,确保学习策略在现实环境中不会对人及设施产生危害。 与此同时,众多创业公司和大型企业在不同细分领域展开激烈角逐。
从全栈人形机器人如特斯拉Optimus、Figure AI,到通用智能平台Physical Intelligence、Skild AI,从移动操控机器人Amazon Robotics、Dexterity,到自动驾驶领域的Wayve AI、Waymo及防务自动化企业Shield AI、Anduril,各自代表着机器人生态系统不同层面的创新与应用。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因其硬件制造成本优势和庞大制造能力,与硅谷企业形成了错位竞争与合作态势,未来市场格局仍充满变数。 在商业模式上,成功的关键在于直接解决现实迫切且复杂的痛点工作流程,从首日即可交付价值,反复迭代至高度可靠,同时持续累积数据与优化模型。真正实现“Autonomy 3.0”的企业将具备强大的数据闭环和持续学习能力,在特定场景奠定深厚护城河,然后再向更广泛领域扩展。相比之下,长线押注全能人形机器人虽然极具吸引力,但投入巨大、风险极高,需要在资本、技术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均获得优异支持,成功概率较低。 总而言之,机器人行业正站在一个重大的历史分水岭上。
随着基础模型和大规模数据训练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渐跨越过去模式识别与规则驱动的瓶颈,迈向具有理解、推理和学习能力的智能体。未来不远,我们将体验到机器人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成员,无论是在工厂车间代劳繁重任务,还是在家中默默打理琐碎事务,它们的存在将不再引起惊讶,而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正如ChatGPT改变了我们与信息的交互方式,智能机器人将改变我们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自动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