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陆的癌症治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抗癌药品的质量问题。最新研究显示,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和喀麦隆这四个国家中,约有17%的癌症药存在活性成分不足、制造缺陷或甚至是假冒产品。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意味着,数以万计的患者正在接受可能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这不仅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癌症作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尤以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最快,非洲的癌症负担与日俱增。然而,随着治疗需求的上升,劣质药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严重制约了有效治疗的实现。该研究由美国和泛非研究团队合作完成,调查了涵盖医院和药房的近两百种不同的癌症药品牌,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近五分之一的药品不符合标准。
尽管有些表面上包装完整且标识清晰,但通过视觉检查难以识别其中40%甚至更多的假药,这增加了检测和监管的难度。抗癌药品的质量问题来源多样,既有制造过程中的疏漏,也包括运输和储存不当导致药效降低,更有大量仿冒及伪劣产品流入市场。非洲许多地区的药品监管能力有限,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而且,患者因经济压力和渠道限制,常常不得不到非正规市场购买药物,使得假药更加滋生和泛滥。治疗效果不佳的后果极其严重:癌症肿瘤可能因此得不到控制,病情恶化甚至扩散,加重患者痛苦,增加治疗难度。更糟糕的是,医疗资源已然紧缺,购买和使用无效甚至有害药品无异于浪费宝贵资金和时间,这对国家医疗系统造成不小负担。
世卫组织十年前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有近十分之一的药品为劣质或伪劣产品,后续的独立调查显示部分药品比例甚至更高。专家认为,由于非洲医疗监管体系薄弱,是否完善透明的供应链和严格监管体系是保障药品质量的关键。在发达国家,药品生产商需经过严格审查和多重检测,供应链稳定且透明,一旦发现问题能迅速召回,有效避免假药流通。但在非洲地区,由于监管体系滞后,供应链复杂,缺少有效监测技术,难以保障药品市场的健康生态。此外,化疗药物毒性高,对实验检测环境及操作要求极高,非洲很多实验室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导致检测能力不足。解决癌症药品质量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
首先,非洲各国需加强药品监管部门的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及执法力度。引进简便、经济、可现场使用的检测技术对提高发现假药的速度至关重要,比如“纸实验室”等创新筛查工具。其次,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帮助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和检测基础,促进经验及技术分享。第三,提升公众及医务人员的警觉和识假能力,避免假药误用。第四,打击假药生产及流通的非法网络,加强跨国执法合作。世卫组织已开始与受影响国家积极沟通,收集更多数据并制定应对计划。
预防、检测与响应作为应对策略的核心理念,需要在医疗体系各环节落实。今后,除了制度建设,创新技术同样关键。研究者农村开发的新型检测设备可供现场使用,降低检测门槛,使得更多医疗机构得以自行判定药品真伪,极大提升监管效率。尽管当前非洲抗癌药品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但也不乏优质供应商和合格药品的存在,这表明只要监管到位,市场有望规范。患者和医疗机构应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采购渠道,同时密切关注药品效用,及时反馈异常。全球癌症防治事业需关注药品安全这一核心环节,否则即使有先进治疗手段,药品质量不合格亦会使得治愈变得遥不可及。
非洲四国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警钟,未来亟需全球卫生体系与非洲国家携手合作,从根本上提高药品质量,守护患者健康生命。只有建立健全的药品监管体系,确保每一剂治疗药物均符合标准,非洲癌症患者的治愈希望才能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