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克兰在地缘政治冲突中不断成为网络攻击的焦点,尤其是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后,其关键基础设施频繁遭遇复杂的恶意软件攻击。继早期的WhisperGate、HermeticWiper、IsaacWiper和CaddyWiper等破坏性软件之后,最近安全研究机构Cisco Talos披露了一种名为‘PathWiper’的新型恶意软件,再次引发了全球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PathWiper针对乌克兰某关键基础设施组织发起的攻击表现出极强的破坏力和隐蔽性,标志着网络战技术的进一步升级。 PathWiper恶意软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主引导记录(MBR)以及Windows NTFS文件系统相关关键结构的摧毁能力。主引导记录位于硬盘的最前端,是计算机启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旦被破坏,设备将无法正常启动。NTFS文件系统则负责管理磁盘上的文件和数据结构,PathWiper通过破坏包括$MFT、$MFTMirr、$LogFile、$Boot、$Bitmap、$TxfLog、$Tops和$AttrDef在内的关键系统文件,达到彻底毁坏数据和系统的目的。
相比早期的HermeticWiper,PathWiper在识别连接驱动器和卷的方式更为复杂与精准,显著提升了攻击的范围和破坏深度。 攻击者不仅依靠恶意软件自身的破坏性,而是巧妙地使用了合法的终端管理工具作为攻击载体。通过模拟合法工具的命令行界面运行批处理文件,攻击者隐藏了恶意操作的真实意图,增大了被防护系统误判的概率。此外,PathWiper实施的多线程攻击使其能够同时对多个驱动器和文件系统卷发起破坏,实现快速扩散与破坏,令受害组织难以及时应对。 安全研究机构将该恶意软件的开发者与俄罗斯军事情报机关GRU有关联的高级持续威胁组织(APT)联系起来。尤其是‘Sandworm’组织(又称Seashell Blizzard、APT44、Iridium、TeleBots、Voodoo Bear等多个代号)被广泛认为是此次攻击背后的推动力量。
‘Sandworm’长期以来以针对乌克兰政府与关键基础设施的高级网络攻击闻名,其曾制造出多次影响深远的破坏性网络事件。 PathWiper的出现不仅是对前代破坏性恶意软件技术的迭代,更是乌克兰乃至全球关键基础设施面临的网络安全环境日益恶化的体现。2022年及之前的多起攻击已经对乌克兰能源、电信和工业控制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其最大移动网络运营商Kyivstar遭遇的破坏后,国家整体信息通信能力仍处于恢复期。PathWiper的持续出现意味着攻击者在不断完善其手段,以更隐蔽、更有效的方式瘫痪目标系统,保护网络安全的压力陡增。 为了应对这类高度复杂且破坏性强的网络威胁,乌克兰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必须加强多层次的防御策略。首先,强化对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的监控和异常行为检测至关重要。
通过部署先进的入侵检测系统(IDS)和行为分析工具,能够及早发现恶意活动的痕迹。其次,完善灾难恢复和数据备份体系,确保即使在遭受破坏性攻击后,也能迅速复原关键数据和系统服务,减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此外,用户端的安全意识提升和员工培训同样关键。攻击者利用合法工具掩盖恶意命令执行,内部人员在应对异常时的敏锐度将直接影响攻击的成败。企业应加强权限管理,限制关键系统的访问权限,避免攻击者通过偷盗或滥用账号获取敏感资源。 国际社会在遏制网络战风险方面,也需制定相应的规范和反制机制。
包括跨国情报共享、联合网络防御演习以及为受害国提供技术支持,都是有效降低网络攻击影响的手段。鉴于网络攻击的隐蔽性和跨境性,全球范围内的法律法规协调和网络战行为准则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PathWiper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现代数字社会的安全依赖于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固防护。随着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各类工业和民用系统,网络攻击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数据窃取,而是可能导致实体设备瘫痪甚至威胁公共安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全方位的防御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正常运转。 未来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智能化威胁识别和响应机制,提高防御效率和准确性。
但与此同时,攻击者可能同样利用AI技术进行攻击手段的升级,使网络安全形势更加扑朔迷离。因此,建立一支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实战经验的网络安全人才队伍,持续投入安全技术研发,是各国政府和企业不可忽视的长期课题。 总结来看,PathWiper不仅是乌克兰网络战争中的一个最新案例,更是新时代网络安全挑战的缩影。它揭示了恶意软件的破坏力正不断提升,攻击手段日趋复杂和隐蔽。乌克兰乃至全球关键基础设施防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只有深化技术防御,加强国际合作并不断丰富安全意识,才能在数字战场上赢得主动,保障国家与社会的安全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