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可再生能源融资的复苏 2024年9月10日,随着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在非洲的融资活动迎来了重大的转机。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经过近两年的沉寂,中国对非洲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在2023年出现了强劲的反弹。 这一变化正值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于9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非洲合作论坛(FOCAC)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这次为期三年的重要会议上,气候合作成为了中心议题之一。自2021年FOCAC召开以来,气候合作被明确定位为未来合作的重要支柱,中国政府也在同一年宣布停止资助煤电项目,这一政策表明了其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尽管在2021年和2022年期间,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在能源贷款方面的暂停曾引发外界对未来融资的担忧,但新数据表明,这一暂时的停顿实际上是一个重置阶段,银行们逐步调整其投资策略,转向资助低碳能源以及小型、灵活的项目。
中国已经成为非洲能源项目,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重要融资方。尽管非洲大约75%的电力来源于化石燃料,且其在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非洲的电气化率在所有大陆中仍然最低。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EXIM)和中国发展银行(CDB)历史上主要支持煤电和水电项目,迄今为止这两家银行已经在非洲累计发放了1820亿美元的贷款,其中15%用于化石燃料,12%用于水电,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融资比例却不足1%。 这一现象与中国国有企业(SOEs)和政策性银行之间复杂的关系密切相关。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特别是在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实施期间,这些企业积累了在传统能源项目(尤其是煤电和水电)方面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国国家对清洁能源的关注加大,国有企业也开始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
2023年,EXIM和CDB合计承诺向几个能源项目提供了5.02亿美元的贷款,包括布基纳法索的一座太阳能电站和马达加斯加的一座水电站,这标志着贷款活动的恢复。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全过程,同时也显示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越来越高的关注。 中国政府在FOCAC上表示,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加大对非洲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习近平主席宣布将向非洲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约合51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2100亿元人民币将通过信贷额度提供,700亿元将通过投资进行。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一系列“清洁能源”倡议,官方沟通中的“绿色发展”主题更加突出。 然而,这一激增的融资承诺也伴随着谨慎的乐观态度。
分析认为,虽然资金数量可观,但其大部分可能还要受益于中国企业,而非非洲本地的利益相关者。这一观察引发了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模式以及其对当地经济真正影响的讨论。 根据发展再设计(Development Reimagined)公司的数据,自2021年以来,虽然在气候相关项目的合作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许多参与方仍在摸索最有效的合作模式。在过去18个月中,已有138个新气候相关项目与中国和非洲的参与方达成协议,这些项目涉及超过20吉瓦的太阳能、9吉瓦的水电和1吉瓦的风电领域。 然而,最大挑战依然在于中方国有企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非洲市场环境。传统上,这些企业通过工程采购和建设合同获得资金,从而专注于基础建设,但面对越来越多的政策要求,它们必须转向更多的股权融资模式,参与项目的运营和维护。
以埃及风电项目为例,该国正在探索通过股权融资来减轻债务压力,这一转变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国有企业需要在竞标会上与其他公司竞争,而这种开门式的谈判方式与以往的闭门谈判模式截然不同。许多公司对这一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感到犹豫。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诸多困难,非洲市场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依然强劲。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非洲各国政府的政策目标也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希望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通过清洁能源项目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由此可见,中国在非洲的融资活动不仅关乎资金的流动,更关乎技术的转移、能力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确保这些新兴的合作关系能够为非洲带来实质性的长期利益,依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更高效的监管和更加灵活的金融工具,实现中国和非洲的双赢局面仍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对非洲可再生能源融资的复苏反映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新可能性。正如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所说,这将为非洲大陆带来巨大利益,落实绿色发展目标。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有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