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为各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在零售、交通运输和金融等领域,AI系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然而,伴随着AI技术的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监控定价”或“个性化价格歧视”的现象日益引发公众和监管机构的关注。这种做法就是利用AI分析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如浏览习惯、购物习惯、地域及设备信息,进而为不同消费者设定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由此可能导致部分用户被收取更高费用。近日,美国国会两位民主党议员格雷格·卡萨尔(Greg Casar)和拉希达·特莱布(Rashida Tlaib)联手提出《阻止AI价格操纵和工资操控法案》,试图遏制这一趋势,保护消费者利益。近期,航空公司Delta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已经开始采用AI动态定价系统,为部分客户设定个性化机票价格,计划年底将使用该系统的机票占比提升至20%。
这样的技术背后,多家公司提供支持,其中包括Fetcherr等价格算法供应商。动态定价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交通运输业,基于供需关系调整价格已有较长历史。Uber、Lyft等打车平台的高峰时段价格飙升便是明证。AI的引入,使得收集海量数据并即时调整价格成为可能,极大提高了定价的灵活性和精确度。然而,随着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的应用,定价机制开始深度介入个人隐私。消费者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信息、财富状况、网络行为等数据被如何采集和利用,甚至同一款商品在不同用户之间价格大相径庭。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中披露,至少有250家公司通过第三方数据经纪商等渠道,使用浏览器类型、地理位置、设备型号等信息参与价格定制,这种“监控定价”正逐步扩大影响范围。报告中举例,一位被AI判断为新手父母的消费者,可能因概率较低拥有婴儿体温计而被推荐价格更高的产品。美国经济自由项目的高级法律顾问李·赫普纳指出,企业掌握丰富的个人信息,但价格算法本身却缺乏透明度,最终往往导致消费者为必需品支付过高成本,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自疫情以来,网购激增造成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赫普纳认为,应用AI技术的定价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联邦立法应当介入,恢复市场公平和价格透明。卡萨尔议员明确表示,企业不应利用监控获得的数据,随意抬高商品价格或压低员工薪酬。
“无论消费者是否知情,都有可能在不公平交易中蒙受损失。随着技术发展,这种问题恐将愈演愈烈,国会必须未雨绸缪。”新法案规定,由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及各州监管机构负责执法,给予普通民众针对违法企业的诉讼权利。该法案在目前执政的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中通过并无明显优势,因部分共和党委员认为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影响。新任FTC主席莉娜·汗也公开表示应继续深入调查监控定价行为,确保公众了解私人数据是如何被用于定价,从而制定合适的监管政策。AI动态定价技术的争议不仅体现在价格设置,还涉及工作薪酬调整。
部分企业利用AI分析员工表现、市场供需等因素调整工资水平,若结合个人隐私信息,可能导致不公平待遇。诸如工资操控的风险亦被该新法案所涵盖,避免技术被滥用侵害劳动者权益。技术巨头纷纷投入更多资源发展AI,譬如Salesforce将AI嵌入多项服务,并已宣布整体价格上涨6%,这也引发市场对价格策略透明度的质疑。Cloudflare推出的AI爬虫收费机制,也被部分出版商视为新的盈利模式。尽管这些技术革新无疑带来效率和便捷,但公众对AI是否会扩大社会经济不平等的担忧依然存在。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广泛渗透将持续影响商业定价和就业薪酬结构,如何建立合理、透明且能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监管框架,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美国此次尝试通过立法禁止利用个人隐私信息进行定价和工资调整,正是回应公众关切、维护市场公平的积极信号。对于企业而言,合规经营和提升算法透明度将成为竞争核心,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需兼顾社会责任。消费者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关注自身权益,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数字经济环境。总之,AI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伴随而来的隐私风险和定价不公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美国国会新法案的提出标志着监管部门对这一新兴问题的重视,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保护消费者,将决定数字时代经济的健康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