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健康再起”(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 MAHA)报告自发布以来备受关注,其旨在揭示美国慢性疾病的根源,并提供科学依据为政策改革和社会转型奠定基础。然而,近期由非营利性传媒机构NOTUS曝光的调查报告显示,该报告在引用科学研究时存在大量问题,甚至包括若干根本不存在的研究文献,给公众和学术界敲响了警钟。探讨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关乎科学诚信,更关乎公共健康政策的有效性和社会对政府信息的信任基础。2019年,本报告由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罗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领衔的“让美国健康再起”委员会发布。据称,该报告综合超过五百项研究,涵盖从青少年精神健康、药物使用、环境暴露到儿童医疗过度问题等多领域。肯尼迪部长也盛赞其为“黄金标准级”的科学著作,有望成为美国公共健康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NOTUS的详细调查揭露出诸多令人质疑的事实。首先,报告中引用了七篇根本不存在的研究文献。例如,报告列出一篇题为“COVID-19疫情期间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物质滥用变化”的论文,声称发表在权威期刊《JAMA Pediatrics》上,但该期刊对应期次并无此论文。该文第一作者名为凯瑟琳·基斯(Katherine Keyes)的流行病学家也明确否认参与过该研究,称此论文根本不存在。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引用错误,更涉及可能的文献伪造。此外,涉及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药物使用的两项所谓“代表性”研究经查证同样虚假。
如学者罗伯特·L·芬德林(Robert L. Findling)确认他从未撰写相关报道,且在该领域被提及的作者中亦找不到真实研究者身份。这种情况表明或许人工智能生成了虚假文献,或有其他不当手段干预报告引用的准确性。不仅如此,该报告对某些真实研究的结论也存在严重误读和误用。例如,对于精神健康药物的部分,报告声称有研究显示单纯心理治疗效果不逊于药物治疗,但实际文献从未涉及时较疗效,仅比较了不同抗抑郁药以及安慰剂效果。这种曲解会误导公众对药物治疗科学基础的认识,影响相关政策制定。此外,报告中有关儿童用药过度的论断,如对轻度哮喘口服糖皮质激素过度开药比例的表述,所依赖的研究未经证实,且所谓作者直接否认参与。
广泛存在的引用错误和结论夸大,反映出报告背后的科学严谨性严重不足。美国联邦政府在减员、削减科学研究预算的同时,某些高层对疫苗、性别确认医疗等科学共识持质疑态度,也被批评为降低了对科学准确性的关注水平。这份被热捧为“健康战略”报告中频出的错误与捏造,严重打击了公众对政府健康信息的信心,也为学界和媒体敲响了警钟。报告发布后,白宫发言人将问题归咎于格式化失误,未对AI使用情况作出回应,但随后卫生与公共服务部迅速更新了报告,删除和替换了涉及造假的引用。这表明官方面对压力试图修正,但事件对科学传播的冲击不容忽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此事件提示政府与研究机构在政策报告编撰过程中必须严格审查引用资料,加强信息透明度,维护科学诚信。
科研人员也应警惕自身学术成果被误用或伪造的风险,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机制。公众则需通过多渠道辨识信息,避免被错误乃至虚假数据误导。“让美国健康再起”报告所揭示的危机,折射出当前科学环境中虚假信息的潜伏风险和政府信任的脆弱性。唯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强化科学传播规范,强化制度约束,才能确保公共健康政策立基于真实、严谨的科学证据,使社会得以走向真正健康复兴的道路。未来,美国乃至全球都需从此事件吸取教训,筑牢学术诚信基石,保障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透明公正。唯有如此,科学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福祉,赢回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