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习惯用“我有”来定义自己,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出我们对身份、责任、财富和社会角色的认知。我们常常说“我有一份工作”,“我有很多朋友”,“我有许多目标和愿望”,似乎我们的价值和存在被这些外在的“拥有”所塑造和衡量。然而,这种对“拥有”的执念容易让人感到压力重重,生活节奏变得紧张和焦虑,因为我们不停地在积累,不停地担心失去,也时常对比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是谁”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更加关注“我存在”的本质。当前的这一瞬间,我们是在做什么?我们的内心状态如何?我们是否安然处于当下?“我是谁”并不依赖于外在的身份标签,而是关注当下自己的感受、行为和思想。许多冥想和心理学的实践也强调,接纳“我存在”的状态,理解“我就在这里”,能够带来一种深沉的平静与满足。
学习从“我有”转向“我是谁”,是一场心灵的变革。这个过程要求我们暂停对外界拥有的执念,回归当下,关注自身的感受与存在价值。例如,当你说“我有很多工作要做”,可能会感觉压力巨大,任务繁重;但是当你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专注地工作”,“我努力在这一刻做到最好”,这种自我认可与觉察反而有助于缓解焦虑,增添动力。生活的长河中,我们会逐渐积累许多责任、财富、关系和成就。但在每一个具体的瞬间,我们实际上“能成为”的东西极为有限,也不必被无数的“我有”所束缚。聚焦“我是谁”,让我们拥有更清晰的自我意识,也更懂得珍惜当下有限的时间和能量。
这种思维转变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影响我们如何对待社会关系。面对朋友、家人和同事,我们可能会过于强调拥有的“角色”与“身份”,例如“我是某某的伴侣”,“我是一名经理”。而如果我们以“我是谁”为基点,试图成为一个关怀、真诚和当下的人,彼此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深刻。此外,“我有”代表的是外在状态,容易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当环境变化或外部失去时,这种“拥有感”也会动摇,从而带来不安全感。而“我是谁”关注的是内在的存在本质,不会轻易因外界变动而受挫,这样的内心更稳固,具备更强的韧性和适应力。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过度关注自己拥有什么,而忽略了自己本该“成为”什么。我们被无数的任务、计划和目标占据,往往忘记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过得好吗?”“我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反思和停顿,是调整心态的关键所在。冥想、正念和自我觉察的方法,正好帮助人们从浮躁的“我有”思维中抽身,转向更加沉静的“我是谁”。这不仅能减少内心的纷乱,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总结来说,虽然“我有”的确反映了我们生活中实际的责任与角色,但过分依赖这种表层的认知容易让我们迷失自我,感到疲惫和焦虑。相反,重视“我是谁”,回归当下的真实存在,则让我们拥有内心的力量和平静,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拥抱“我是谁”,是一条通向内在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