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航天领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方面,SpaceX的成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这股浪潮中,欧洲空间局(ESA)的Themis项目屡次推迟,其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梦想仍未成形。而与此同时,SpaceX公司加速扩展其发射能力,正式进驻佛罗里达Cape Canaveral的SLC-37发射场,为其Starship重型火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样的局面对比,反映出航天产业中不同区域之间的动态变化及技术进步的不同节奏。欧洲Themis项目的延迟背后,折射出该地区在快速创新和资源调配方面的复杂挑战。Themis作为欧洲可重复使用推进器技术的先行示范,其目标是通过类似于SpaceX早期Grasshopper火箭的垂直起降技术,推动未来低成本火箭发展。
自项目启动至今已经接近六年,原计划的首次试飞如今被推迟至2026年,时间点较最初预期晚了数年。此次延期不仅反映了技术上的难题,也涉及到预算和管理节奏的影响。ESA已注入额外的2.3亿欧元资金,用于单引擎型号的开发、甲烷发动机的持续研制以及位于法国Veron的测试设施升级。尽管资金得到保障,项目的整体进展依然缓慢,测试仍停留在集成阶段。Themis的延迟将对欧洲火箭制造商ArianeGroup产生较大影响,后者不仅是传统阿丽亚娜火箭的制造商,同时肩负着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重任。相比之下,美国SpaceX在可重复使用技术领域的快速迭代和成功几乎让欧洲显得步履蹒跚。
SpaceX利用其强大的私营资本和技术团队,已经多次实现了火箭助推器的回收与重用,大幅降低每次发射成本。这种优势不仅带动了美国航天产业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拉开了与欧洲的技术距离。在这种趋势下,SpaceX近期着眼于Cape Canaveral的SLC-37发射场,获得美国空军的有限使用权,为其Starship重型火箭奠定了新的发射地基础。该发射场原属联合发射联盟的Delta IV火箭使用,2024年4月完成最后一次发射后,逐步被改造为SpaceX的Starship发射基地。能够利用SLC-37,SpaceX不仅拓展了其在佛罗里达的发射能力,也为高频率发射Starship积累了宝贵的地理优势。SLC-37的改造包括拆除Delta IV的服务塔和避雷装置,开启两座Starship发射塔的建设。
除此之外,SpaceX在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以及位于德州的Starbase设施,组成了其多点发射网络,支撑未来Starship火箭的高强度飞行节奏。与此同时,Starship试飞工作正在快速推进。继最近几次发射未达预期之后,SpaceX计划于近期进行第十次全尺寸试飞。最新一代的Super Heavy助推器完成了全部33台Raptor发动机的点火测试,显示出其强大的火力配置。尽管技术风险依然存在,SpaceX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迭代优化,取得了逐步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经结束了对Starship第八次飞行事故的调查,确认失事原因是部分Raptor发动机的部件故障导致燃料意外混合引燃。
SpaceX针对该事件制定了八项纠正措施,确保类似情况不再重演,而对于第九次飞行,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相较之下,欧洲的火箭发动机技术也呈现多样化的探索路径。法国初创企业Alpha Impulsion近期完成了全球最大型自消耗式(autophage)火箭发动机的试火,这是与传统火箭发动机切割开来的创新技术。该发动机利用加热熔融的塑料作为燃料,通过可控的熔蚀过程将燃料送入燃烧室,结构上更为简洁,但面临如何稳定供给、扩大推力等技术难题。Alpha Impulsion的进展不仅丰富了欧洲航天技术的多样性,也为小型固体火箭动力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加拿大魁北克省投资了加拿大公司Reaction Dynamics,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从当地发射微卫星的能力。
作为仅有的没有本土商业发射项目的G7国家,加拿大通过这类投资积极追赶国际航天发展的步伐。该公司的Aurora火箭计划于2027年实现首次轨道飞行,成为加拿大进入卫星发射领域的重要标志。然而,导致欧洲Themis项目延迟的因素则提醒人们,在高度复杂的航天工程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合理的资源调配。欧洲航天局在推动火箭重复使用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比起私营企业灵活快速的动作,更显僵化和保守。另一方面,SpaceX的发展不停歇,既受益于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强大的技术愿景,也得益于美国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助推。北美地区商业航天的活跃,反映了对高风险投资的包容性及创新机制的流畅。
SpaceX假借SLC-37发射场,扩大Starship的发射阵地,既承载着执行美国载人月球任务和深空探索的雄心,也会在未来与欧洲甚至全球的火箭发射市场形成激烈竞争。此外,在当前飞速演进的航天技术格局中,可靠性和安全性依旧是关键制约因素。SpaceX Falcon 9的液氧泄漏问题导致Ax-4任务推迟,让人们意识到即使在商业航天巨头中,维护发射流程的复杂性仍十分巨大。更重要的是,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段频发的气压异常,也强化了国际空间合作微妙且复杂的局面。综合来看,欧洲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拖延,反映了公共管理模式与技术突破之间的张力。而SpaceX加快扩展发射设施,加大试飞和研发投入,彰显了私营企业在新时代航天领域的机动优势。
未来的全球航天竞争格局,将更加聚焦于技术创新速度、成本管控和产业链整合。中国、印度、日本等新兴航天强国也在加速追赶,形成多极且多元的国际态势。对于欧洲而言,如何借助政府支持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推进技术商业化转化,将是扭转劣势的重要关键。总之,航天是高技术、高投资且需长期坚持的产业。欧洲的Themis项目提醒我们技术研发的艰辛,而SpaceX进驻SLC-37则为人类迈向深空探索增添了动力。未来几年,谁将率先突破可重复使用重型火箭的门槛,将极大影响全球商业航天生态和空间探索的进程,值得全球航天界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