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创企业的旅程中,联合创始人之间的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歧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甚至可能导致联合创始人退出。联合创始人退出不仅牵涉到感情和信任,更重要的是涉及股权结构和公司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正确理解和处理联合创始人退出权益的相关问题,对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利益和企业健康发展。 联合创始人在创业初期通常会通过股份的方式确立彼此的利益关系。比如一位创始人持有15%的股份,通常会采用授予期(vesting)制度,比如分两年逐步归属。
这样的机制设计是为了激励创始人在公司长期投入精力与资源。然而,如果因为战略分歧或者个人原因产生分裂,联合创始人退出时围绕这些尚未完全归属的股份,会产生复杂的法律和财务争议。 联合创始人退出时最常见的争议之一是公司或者合伙人要求回收或者收回原本归于退出方的股权。有时候退出方可能在起初获得了某个比例的股权,比如15%,但当涉及“因故(for cause)”解约或者归属不满足的情况下,其余合伙人或公司有权主张回收绝大部分股份,比如回收14%。这里面“因故终止”通常涵盖合伙人违约、未履行义务、损害公司利益等情况,公司因此认为原先授予的权益应当取消或收回。 当遇到高比例股份被要求回收时,退出方要冷静评估此类要求的合理性和法律依据。
一般来说,授予期未经归属的股份确实可以被收回,但若股份已完全授予且未违反合伙协议或合同约定,单方面大幅减少股权则可能缺乏法律基础。建议创业者第一时间咨询合理的专业法律意见,精准判断自身应得权益和所面临的风险。 退出方若愿意返还部分股权以换取合理补偿,双方可以尝试通过协商达成股权回购方案。比如基于公司未来的估值和融资预期,设定双方认可的股权回购价格和时点,以减小当前纷争的直接经济压力。一些业内人士建议,考虑在下一轮融资事件中执行股权回购,依据融资金额来确定合理的买断价格,有助于平衡退出方和留下方的利益。 然而,对于估值的判断亦需谨慎。
目前种子轮估值与实际公司公平市场价值之间常常存在差距。比如外界可能估值900万美元,公司实际融合收入(ARR)和未来预期等因素,企业的炼度估值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于融资轮给出的名义估值。此外,早期投资者对于股权变动非常敏感,部分投资者可能反对在未经过严格审查的情况下回购股权,导致融资谈判受阻,这要求双方兼顾法律合规和投资者关系。懂得利用专业律师资源协助谈判,制定条款,极为必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退出股东的权益并非只能通过直接返还股权实现。除法律协议外,企业还存在通过股份稀释、股权转让等合法手段调整股东结构的可能。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使退出方的持股比例降低,以达到稀释效果;或者安排股份受让给第三方投资者再由新股东承担退出方权益。当然,这些方法对退出方权益的保护程度和实际收益预期有不同影响,建议在实际操作前与专业顾问团队充分讨论。 从创业者的角度看,面对联合创始人退出的复杂局面,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开放的对话态度。退出并非终点,有时合理分手反而开辟了各自新的发展道路。同时寻求法律和财务专业人士的支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制定清晰的退出条款和股权安排,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良好的沟通和策略性谈判能为合作的圆满结束奠定基础。
联合创始人退出涉及公司治理、法律合同、财务估值和市场信誉等多重维度。创业者应从长远角度考虑,兼顾个人利益、团队稳定与企业健康发展,从而在纷繁复杂的退出谈判中找到平衡点,实现双方共赢。准备充分、专业沟通以及合法合规操作是保障权益的关键。在创业道路上,无论合作还是分开,懂得理性处理股权问题,才能为个人和企业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