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温,特别是在高科技和医疗器械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2025年初,欧盟正式对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发出禁令,限制其参与欧盟公共采购中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项目。该禁令基于欧盟相关调查,认为中国的政策体系存在不公平竞争,限制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公平准入。此举被视为欧盟意图保护本土医疗技术发展、平衡中欧贸易关系的重要步骤。然而,中国政府对这一禁令迅速作出回应,实行了“以牙还牙”的采购限制,禁止欧盟企业参与其某些医疗器械的公共采购项目,采购金额门槛定为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此次反制从2025年7月6日生效,表明中方坚决维护本国企业权益与市场公平的立场。
欧盟方面的调查明确指出,中国在“2025中国制造”战略框架下,重点扶持本土医疗器械产业,采用各类政策措施和采购偏好手段,潜在限制外国企业特别是欧盟公司的市场准入。这种做法导致欧盟企业在华投资和经营环境受阻,难以获得与本土企业相当的竞争待遇。基于此,欧盟调整其公共采购规则,意图通过限制中国公司参与欧盟市场大型采购项目,迫使中国撤销不公正的市场壁垒。欧盟称这不仅是贸易保护,更是保障技术和医疗安全的必要措施。 中国商务部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欧盟的禁令系不顾事实、无视中国市场向欧盟开放的善意而采取的保护主义行为。中国官方指出,欧盟此举加剧了贸易壁垒,违背自由贸易原则。
中方强调自身一直致力于打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欢迎各国企业公平竞争。反制政策的出台,旨在保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同时警示欧盟停止单边限制措施。 对此问题,医疗器械行业专家Andrew Thompson指出,中国反制措施几乎与欧盟禁令形成“针锋相对”的回应,这反映出双方在市场准入和国际竞争规则上的深刻分歧。Thompson认为中国更倾向于通过鞭策本土品牌崛起,逐步减少对欧盟高端医疗技术依赖,短期内坚决抵制欧盟施加的压力。数据显示,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产品进口需求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欧盟出口则在2024年实现反弹,达到114亿美元,呈现出以国产品牌主导本土医疗市场的新格局。Thompson预测,在未来谈判过程中,中国更可能坚持自身立场,而欧盟有可能在持续压力下做出调整。
欧盟医疗技术协会MedTech Europe对此表示遗憾,认为中国加强限制将加剧贸易紧张,最终损害患者获得先进医疗技术的机会。该协会呼吁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避免贸易政策升级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全球医疗器械产业的稳定发展。综合来看,中欧医疗器械市场的摩擦不仅反映出两大经济体在产业政策和国际规则上的矛盾,同时也凸显了全球医疗产业链的复杂性与依存关系。 从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角度看,中欧医疗器械领域的贸易争端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政策与经济利益激烈碰撞的缩影。中国推动“2025中国制造”等战略意图增强技术自主权和产业竞争力,而欧盟则致力于保护本土企业,维护公平贸易环境。两者在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反复试探,反映了21世纪国际贸易环境的多重挑战。
医疗器械行业作为关系民生的高技术领域,其贸易争端不仅牵动产业链上下游,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创新前景。 未来,随着中欧双方在贸易、技术和市场准入方面的矛盾持续发酵,医疗器械行业内的合作与竞争将更加复杂。如何在保护本国产业利益的同时避免贸易壁垒升级,是双方迫切需要应对的课题。国际社会也需要关注这一动向,推动建立更加透明和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促进医疗技术和产品的全球共享,造福广大患者和行业参与者。 综上所述,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采购禁令的反制措施,标志着中欧医疗器械贸易关系进入新阶段。双方诉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除了经济利益,还有各自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格局的调整。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环境,如何通过对话协商寻求共赢,避免贸易冲突持久化,将是未来中欧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现的重点。医疗器械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和技术密集的行业,其公平和开放市场对推动全球卫生健康事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中欧两大经济体能通过合作与互信推动该领域健康平稳发展,共同应对全球医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