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杀猪盘”诈骗日益猖獗,成为全球最具破坏力的金融骗局之一,每年骗取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所谓“杀猪盘”,是一种犯罪集团通过长时间建立信任关系,逐步榨取受害人财产的复杂诈骗手法。亚洲尤其是中国犯罪集团通过设立秘密的诈骗基地,在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地展开该业务,他们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和金融网络,针对全球客户实施精准诈骗。尽管“杀猪盘”本质为非法活动,但其背后的资金流动路径极为隐蔽且复杂,使执法和监管难以彻底终结。近日,ProPublica的一份深度报告揭示, Chase(摩根大通)、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美国及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在这一诈骗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犯罪集团完成洗钱过程。报告指出,这些银行成为诈骗得款从传统金融体系转入加密货币领域的关键中转站。
诈骗集团首先通过传统银行账户接收受害人通过电汇转出的资金,随后将资金兑换成加密货币,便于跨境转移和隐匿资金来源。银行体系中黑市银行账户租赁市场依然繁荣,尤其是在中文Telegram渠道,诈骗分子可以租用大量美国银行账户,以此作为资金洗白和转移的工具。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源于两大因素,一方面诈骗团伙多利用假身份和壳公司掩盖真实身份,另一方面传统银行在筛查新开账户及交易时面临巨大挑战和资源限制。美国银行业协会对此回应称,鉴于每年开放的银行账户数目庞大,加之诈骗分子手法不断翻新,银行难以全面根除此类非法开户和交易行为。随着加密货币市场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诈骗资金从传统法币转向数字资产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更便捷的跨境转账方式。通过加密货币,资金易于匿名、去中心化,监管部门的追踪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多国加强反洗钱(AML)和客户身份识别(KYC)政策,但犯罪集团利用制度漏洞及监管协作不足,钻了监管空子,有效地将赃款转移至全球各地。中美两国及相关国际组织正在加强合作,共享情报以打击“杀猪盘”诈骗及其洗钱行为。然而,诈骗团伙的反侦察和资金转移技术持续进化,监管机构面临持续压力。除了金融系统的管理难题,社会层面也需加强对“杀猪盘”诈骗的宣传,提高公众风险意识。诈骗团伙通常通过精心设计的网络社交和交友平台接近受害者,利用情感绑架和心理操控手法,增强诈骗成功率。平台监管方亦需承担起审核和过滤责任,减少诈骗信息传播。
不可忽视的是,“杀猪盘”诈骗和洗钱链条的复杂性反映出全球金融体系在应对跨境犯罪时的漏洞。未来,需要银行业、金融科技公司、法律监管单位及国际社会形成更紧密联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透明度工具,有望构建更智能、高效的反洗钱生态。案件同时提醒普通投资者和社会大众,金融交易尤其是跨境汇款应保持警惕,遇到涉及虚假承诺、投资骗局等情况,要及时核实信息,防止落入诈骗陷阱。总结来看,亚洲犯罪集团利用美国大型银行作为洗钱节点,将“杀猪盘”诈骗资金通过传统金融体系转换为加密货币,实现了资金全球转移和隐匿。这不仅暴露了当前金融体系在客户身份审查和交易监控方面的薄弱环节,也对国际反洗钱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只有通过跨国协作、多层面管控和技术创新,才能有效防范类似诈骗模式,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