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迅速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资产行业的联系愈发紧密。然而,伴随这一趋势而来的监管挑战也不容忽视。声誉风险作为监管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曾被部分监管机构用来限制银行为加密货币公司提供服务,导致很多数字资产企业在获取传统银行账户、支付结算以及融资等方面困难重重。2025年6月2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宣布,从其银行监管程序中正式移除声誉风险这一因素,要求监管人员重点关注可量化的财务风险,如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货币监管局(OCC)此前的类似举措步调一致,也标志着美国三大联邦监管机构共同转变对加密行业的监管立场,助推加密资产市场的规范发展。美联储明确表示,银行必须继续保持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保障其安全性和稳健性,但处理监管事务时应基于具体的法律、流动性及信用等风险渠道,而非模糊且主观的“声誉风险”评估。
这一改变意味着监管者需要放弃以往因担忧银行与加密企业合作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观感而限制服务的做法,进而允许监管范围内的银行能够合法合规地为包括买卖比特币(BTC)在内的加密业务提供支持。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此前在2025年4月16日芝加哥经济俱乐部的讲话中呼吁国会制定稳定币监管框架,重申联储不打算限制银行与加密企业之间的合法业务往来。在当时,稳定币和相关法规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然而随着参议院在6月17日以51票对23票通过了相关法案,将治理框架推进至众议院,美联储政策调整为整个行业释放了积极信号。鲍威尔强调,监管机构在2022年的加密市场失序事件后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但部分监管指导有必要放宽,以支持“负责任的创新”。他指出,当前已有部分在联储监管下的银行提供加密托管服务,因此联储希望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允许银行以可理解的方式涉足数字资产业务。根据新的监管指引,美联储监管人员将接受专门培训,以确保声誉风险调整得以统一实施,并与其他监管机构协作,促进政策执行标准的一致性。
此次调整完成了联邦监管机构为期三个月的努力,使银行监管政策风险评估标准趋于明确,纯粹的主观判断将被量化且具体的金融风险指标取代。新规打破了以往银行因担忧与加密企业合作可能引发公众或监管关注而拒绝提供服务的局面,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正面推动。取消声誉风险因素,使金融机构更愿意探索和提供包括加密资产托管、交易、清算等服务,加强对数字货币的合规监督和风险管理。伴随着监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认真考虑加密业务的潜力,加大技术研发和风险控制投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此外,这一政策调整还间接促进了加密行业的正规化进程,通过引导银行业态接纳数字资产,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安全性,降低非法活动和洗钱风险。美国的新监管思路也可能成为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制定数字资产监管策略的重要参考,推动国际金融标准的协调发展。
虽然声誉风险的剔除为行业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但监管机构依然强调银行需完善资本管理、流动性规划及操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确保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健。监管者将以具体数据和风险指标衡量银行在支持加密业务时的安全性,促使银行在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取得平衡。展望未来,随着稳定币法规逐步出台和加密资产合规框架的完善,美国银行业对数字资产的包容性预计将持续提升。加密企业将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实现业务的多样化和规模化发展。同时,政策调整也为投资者和用户带来更加安全可信的服务环境,推动行业健康生态的形成。美联储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彰显了对创新金融科技的积极姿态和对传统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高度重视。
整体来看,取消声誉风险因素不仅代表监管理念的创新,也体现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决心。对银行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大胆地进入加密领域,享受市场增长带来的机遇。对加密企业而言,这为其提供了稳固的金融支持平台,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对整个数字资产生态而言,这无疑是朝着成熟、规范、透明方向迈出的一大步,也为全球数字货币行业树立良好典范。在全球加密市场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监管机构的灵活应对和开放态度,将是保障金融稳定和促进科技创新共生共赢的关键。未来,随着行业发展和政策完善,银行与加密企业的合作将更加紧密,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造福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和社会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