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格局依旧复杂多变,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经济发展态势备受关注。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愈发明显,贸易紧张局势和国内房地产市场疲软成为压制经济增长的主因之一。此外,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关税压力不断加剧,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整体经济增长动力受到明显拖累。虽然中国政府迄今通过贸易停火协议以及多项政策支持成功避免了剧烈的经济下滑,但业内普遍预计下半年经济面临更大压力,亟需持续推出有效的刺激政策以确保年度增长目标的实现。 根据路透社最新发布的经济调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预计为5.1%,较第一季度的5.4%有所回落。虽然这一增速仍然高于今年初市场预期的4.7%,并基本符合官方设定的全年约5%的增长目标,但相对于去年稳定的5%增速,放缓趋势不容忽视。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第三季度增速或下滑至4.5%甚至更低,第四季度则受基数效应影响,增长乏力将更加显著。贸易反弹带来的短期出口提振难以维持,整体贸易周期疲软,加之对美直接出口关税负担,给中国经济带来持续的下行压力。 贸易摩擦是制约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自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以来,外贸环境趋于复杂,出口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生产链延伸及国际竞争力受到影响。尽管今年中美此前达成的脆弱贸易停火协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局势,使得6月出口和进口均实现反弹,但随着8月调整关税政策的临近,贸易前景仍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制造业因此面临挑战,消费信心也难以提振,内需增长放缓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势头。
此外,外部经济环境整体趋缓,全球贸易需求减弱,令中国出口面临更广泛的压力。 国内需求疲软也是经济减速的一大原因。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延续近几年的调整态势,投资项目放缓,产业链上下游受冲击明显。房地产市场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冷却对建筑、建材、家电、汽车等多个相关产业形成连锁反应。消费者信心指数偏低,零售销售增长缓慢,显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亦印证了市场需求不足的事实。
经济体内需求不振,导致通缩压力逐步加深,呈现价格持续下跌的负向反馈,进一步影响企业盈利和投资意愿。 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中国政府和相关决策层正密切关注多项经济指标,积极权衡出台新一轮政策刺激的必要性。预测显示,7月下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将成为制定下半年经济政策的关键节点。专家预计,政府可能推出规模在5千亿至1万亿元人民币之间的补充财政预算,用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制造业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等领域。同时,货币政策方面预计将适度宽松,第四季度有望调降七天期逆回购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以缓解企业融资成本,推动经济回稳。 从投资者视角来看,当前市场对政策刺激充满期待,尤其期望能在贸易环境改善和内需回暖的综合作用下,促进经济增速回升。
国际投资机构密切关注中国经济数据,寻求调整资产配置的最佳策略。相比去年,中国经济虽面临更多挑战,但有望通过结构性改革及政策支持化解部分风险,维持中高速增长的态势。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将持续面临一定的外部压力。与美国的贸易摩擦短期内难见根本缓解,且美国今后可能针对更多领域加征关税,给中国出口带来持续考验。在此情况下,中国将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内需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减少对外部市场和低端制造的过度依赖。制造业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控或将保持稳健,防止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社会稳定。相关配套措施也将加强以提升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升级。经济政策组合拳的力度与效果将直接决定下半年及未来数年的经济走势和增长质量。政策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总体而言,2025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较为复杂的挑战和压力,增速放缓已成大势所趋,但通过适时有力的政策调整和市场机制优化,有望实现经济平稳过渡。贸易摩擦与关税压力虽难立即化解,但中国经济具备韧性和弹性,加之广阔的内需市场和产业升级潜力,未来经济仍将展现强劲活力。
对于投资者、企业及政策制定者而言,关注贸易形势发展、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推动创新驱动仍是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的关键所在。随着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将更多元化更具韧性,期待在内外部挑战中稳步前行,创造新的增长动力与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