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加密货币的兴起,相关的金融诈骗案件也不断增加。2025年,一起涉及高达2,0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诈骗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受害者迈克尔·齐德尔(Michael Zidell)不仅把花旗银行告上法庭,声称该银行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可疑交易,还接着对东亚银行(East West Bank)和国泰银行(Cathay Bank)提出诉讼,认为它们也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 迈克尔·齐德尔自称是该加密诈骗的受害者。据他的指控,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与他建立了虚假的浪漫关系。诈骗者“卡罗琳·帕克”(Carolyn Parker)假扮成成功的商业人士,声称自己通过非同质化代币(NFT)投资赚取巨额收益,并劝导齐德尔也投入巨资购买NFT。
帕克指引他使用某个交易平台,声称该平台因客户大量资金流动,需要通过多个银行账户来处理转账。 从2023年初开始,齐德尔陆续向多个银行账户转账43笔,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令他震惊的是,到2023年4月,所谓的交易平台网站突然关闭,转账的资金随之消失。他遂决定采取法律行动,控告银行未能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从而助长诈骗行为。 首先,他在2025年6月向花旗银行提起诉讼,指控银行对12笔共计约400万美元的可疑转账未做出及时审查和阻止。紧接着,齐德尔又在加州联邦法院针对东亚银行和国泰银行提出第二起诉讼,指出前者收到了18笔近700万美元的转账,后者则收到了13笔超过970万美元的资金。
齐德尔的诉状中指出,这两家银行知情未尽监管义务,任由资金通过这些账户流转,实际上助长了加密货币诈骗。他们被指责未能有效监控异常的大额圆整数字款项,未能及时发出警报,也未能履行对可疑交易的报告义务。此外,齐德尔还指控东亚银行和国泰银行涉嫌“协助和教唆”证券欺诈,甚至涉及“协助老年人诈骗”。根据加州法律,老年人指的是65岁及以上的人群,虽然诉讼中未明确说明齐德尔的具体年龄,但此项指控增加了案件的严重性。 受害者的诉讼不仅揭示了银行在防范加密诈骗时存在的监管漏洞,也提醒公众警惕通过浪漫关系建立信任、进而诱导投资的“猪肉宰杀”(Pig Butchering)式骗局。这类骗局通常表现为诈骗者假扮成富有的商业人员,与受害者建立长期感情联系,渐进式诱导其投入大量资金。
NFT投资成为最新的诈骗切入点,因其高回报潜力以及监管模糊性,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不法分子。 作为回应,东亚银行坚持其政策是不对未决诉讼发表评论,而国泰银行也表示目前无法对此案发表意见。该案件仍在进行中,预计将对银行合规监管提出更高要求,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对加密相关交易的监控,对可疑活动实施更严格的审查程序。 这起案件同时揭示了加密货币市场监管的挑战。虽然加密货币因其去中心化和开放性,提供了便捷和创新的金融渠道,但也成为诈骗和洗钱的温床。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其对资金流动的监控对于防范诈骗尤为关键。
此次诉讼试图推动进一步法律明确银行在数字资产交易中的责任边界。 受害者齐德尔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补偿,包括赔偿损失、覆盖法律诉讼费用以及获得利息。他的维权行动不仅代表了个人对金融安全的诉求,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加强金融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共同期待。加密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关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制定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当然,投资者在涉足加密货币领域时也应增强风险意识,避免被虚假信息蒙蔽,应对各种“红旗”保持高度警惕。例如,未经验证的投资平台、要求不断追加资金的大额转账、多银行账户的频繁资金流转等,都应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这起案件为金融行业敲响警钟。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重要中介机构,必须切实履行法定责任,深入完善交易监控体系,及时识别异常活动。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需结合数字技术应用,制定更有效的监管标准和执行方案,加强对加密货币相关领域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稳定。 总的来说,迈克尔·齐德尔控告三大银行的案件为加密诈骗受害者争取权益树立典范,也推动了社会各方对金融安全的重新审视。随着加密市场的持续发展,如何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