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现代军事装备日益复杂化和高科技化,军方对其装备的维护和维修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面对众多军用设备制造商设定的各种限制条款,军方在维修设备方面一直受到不小的制约,无法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自主维修。这不仅导致维修成本不断攀升,也影响了军队的作战准备状态。近期,美国参议员蒂姆·希希(Tim Sheehy)与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联手推出了一项跨党派法案,致力于保障军方设备的“维修权”,即“战士维修权法案(Warrior Right to Repair Act)”,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维修权”一词最早起源于消费者维权运动,指的是消费者有权利自行维修或选择维修服务,而非仅能依赖制造商授权服务商。这个运动近年来不断壮大,因其直接关系到维修价格透明度、产品寿命和电子设备的环境可持续性。
军方设备维修权的争取,则是这一运动在国防领域的重要延伸。制造商通过合同条款限制军方授权第三方维修或自行维修,不仅增加维修开支,而且常常导致维修周期冗长,影响装备的可用性。 美国国防部在2025年4月,由彼得·赫格塞斯国防部长通过一份题为《陆军改造与采购改革备忘录》的文件,尝试推动军方对设备的维修权利。这一政策试图赋予军方更多的自主权,使其摆脱对制造商维修渠道的依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维护效率。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得到了公共利益研究集团(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简称PIRG)的积极支持。PIRG联邦立法主任艾萨克·鲍尔斯表示,当军人肩负国家安全任务时,理应获得设备的充分支持,包括充足的维修材料与信息,以保证其装备随时处于最佳状态。
当前军方设备维修受到限制的背后原因复杂,制造商往往基于保护知识产权、维持维修利润等目的,在采购合同中设计严格的条款,限制军方使用非官方渠道维修设备或者自行采购配件。由于军方装备维护的复杂性,部分关键配件或维修技术资料对外闭塞,导致军方维修人员难以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必须依赖制造商,从而带来了高额维修费用和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尤其在全球政治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保障装备的维修自主权显得尤为关键。 “战士维修权法案”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框架,确保军方在采购合同时拥有明确的维修权利,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依赖制造商的维修渠道。法案还将对制造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公开维修信息,授权军方获得配件与技术支持。此外,法案的跨党派性质也显示出维护军队装备维护自主权的广泛共识,体现出国防安全超越党派利益的重要现实。
这一立法进程的推动,不仅体现了军方对设备维修自主权的渴望,也反映了更广泛的权利维修运动所积累的社会力量。根据PIRG近期民调显示,高达75%的美国选民支持军方拥有维修设备的权利,这种强劲的民意支持为立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相比之前2024年由沃伦参议员单方面提出但未获得多数支持的尝试,现行法案更具实操性和政治推动力。 权利维修的推广,将有效打破传统制造商对军方维系设备的垄断格局。军方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维修途径,包括自行维修、授权第三方维修机构,或者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创新维修技术。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装备更新速度和战备水平,也有助于培养军方内部的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
此外,军方设备维修权的实现也将为整个社会带来示范效应。军事装备作为技术最先进、管理最严格的领域,其维修治理经验或将推广到民用领域,促进智能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的升级。尤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时代,维修权运动助推设备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电子垃圾的生成,契合全球环境保护趋势。 然而,“战士维修权法案”的推进仍面临诸多挑战。制造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诉求、技术安全风险、防止仿制和逆向工程的担忧是主要障碍。如何在保障军事机密和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维修权利的合理开放,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技术和法律保障措施。
此外,军方采购流程和维修体系也需同步改革,确保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配套能力来正确实施维修。 展望未来,军方维修权的立法成功将引领防务装备管理进入新时代。技术共享与开放有望成为常态,促使军民融合创新深入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保障军方设备的快速维护和更新,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效率。与此同时,权利维修运动的扩大也为数字时代的消费权益保护提供新动力,推动社会公平、透明的发展方向。 总体而言,军方赢得设备维修权不仅是一次立法和管理的变革,更是深化军民融合、提升国防实力的重要举措。
此举将助力军方摆脱维修束缚,节约大量财政开支,强化对装备的掌控与维护能力,最终提高整体战斗力。随着法案的推进和实施,更多国家和行业或将效仿,使维修权的理念成为全球技术进步和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