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市场的不断兴起,稳定币逐渐成为金融科技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种试图将加密货币的便捷性与法定货币稳定性结合的数字资产,稳定币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应用,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和数字资产交易中表现突出。然而,2025年发布的央行国际结算银行(BIS)年度经济报告却对稳定币的货币属性提出了严厉质疑,认为其无法满足现代货币体系所要求的核心标准,呼吁对稳定币的发行和使用实行严格限制。报告的立场引发了金融界和数字货币社区的广泛讨论。首先,BIS报告指出稳定币未能通过货币的三个关键测试: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所谓单一性,指的是货币必须具备统一的价值标准和广泛的普遍接受度,保证交易双方对货币的认同和信任。
BIS认为,稳定币本质上是由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持有凭证”,其价值往往与基础资产挂钩,但由于发行机制和市场监管不完善,在实际交易中易出现价格波动,不具备与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相同的“一价定盘”优势。这样的特性导致稳定币无法作为社会主要的货币统一支付手段,影响其充当货币的根本功能。其次,弹性作为衡量货币是否能有效应对经济冲击和满足大额支付需求的重要指标,稳定币同样存在明显不足。BIS指出,稳定币发行往往依赖用户提前支付相应价值的资产才能获取,类似于“现金先付”的模式,缺乏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流动性的灵活性。这种固定供应模式限制了稳定币在金融体系中缓冲经济波动和应对支付高峰的能力,削弱了其作为支付工具的实用性。完整性问题则是BIS报告重点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许多稳定币基于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且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无监管的钱包进行交易,稳定币成为洗钱、逃避制裁和恐怖融资的潜在工具。BIS强调,稳定币体系在反洗钱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合规保障上存在重大漏洞,给全球金融安全带来风险。该报告还指出,随着跨境支付对稳定币依赖度的上升,相关监管和风险防范变得愈发复杂,亟须全球协作加大规范力度。尽管报告对稳定币的批评较为严厉,但BIS也认可数字资产领域的技术创新潜力,特别是“代币化”(tokenization)技术对未来金融体系的积极影响。代币化被视为一种能够提升资产流动性、增强支付效率的新兴方案,但其目标应是服务并优化当前法定货币体系,而非完全取代传统金融架构。面对稳定币存在的诸多挑战,BIS建议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应共同采取积极措施,严格限制稳定币的发行规模和使用范围,加强对其合规风险的监控,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报告特别强调,监管应聚焦于防范金融犯罪和维护货币主权,避免稳定币成为规避监管和扰乱金融秩序的工具。市场对BIS报告的反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作为全球大型稳定币USDC的发行公司,Circle的股价在报告发布当日出现显著下跌,反映出投资者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时,数字货币社区内也存在不同声音。一些业内人士认为,BIS作为全球央行体系的代表,其立场难免带有传统金融监管的偏见,对稳定币的判定过于严苛,忽视了稳定币在促进金融包容、降低支付成本和推动跨境贸易上的积极作用。而另一些专家则赞同报告观点,认为没有健全监管和制度保障,稳定币的风险难以控制,可能对全球金融稳定带来深远影响。
总体看来,稳定币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关键的规范和监管转型期。随着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变,平衡技术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未来,如何建立完善的监管和合规框架,既支持稳定币创新应用又防范潜在风险,将直接影响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央行国际结算银行的报告无疑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警示,同时也推动市场参与者认真思考稳定币发展的可持续路径。尽管挑战重重,稳定币依然具备独特的潜力去促进更高效、普惠的金融服务,前提是其必须严格遵循货币政策要求和金融监管规范。展望未来,稳定币的发展需要更加透明的资产支持机制,更严密的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全球多边合作监管体系的支持,只有如此,稳定币才能在保障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的基础上,发挥数字时代货币创新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