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政府签署了一项被称为“大美法案”的重要立法,该法案不仅涵盖了税收、医疗、移民等多个领域,也对能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美国能源政策的重要转折点,这项立法旨在调整低碳能源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部分清洁能源项目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本文将聚焦于“大美法案”具体内容,详细解读该法案对美国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以及碳捕集技术等多个能源领域的影响,探寻其对美国未来能源投资与市场的导向意义,并分析近期贸易政策调整对能源供应链带来的潜在冲击。新法案对风能与太阳能行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原有的技术中立税收优惠政策,如45Y与48E条款,被显著缩减甚至取消,这意味着须在2027年底前投入运营的风能及太阳能项目方能获得全部优惠,参与资格严苛限制了行业投资者的时间窗口。此外,对于2026年7月4日前开始建设并于2030年底前投运的项目,政府也设置了明确的激励时限。
白宫进一步发布行政命令,针对“启动建设”的定义严格限定,要求项目必须完成“实质性建设”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极大增加了申报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另一重大调整是对涉及来自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等“关注外国实体”的限制,限制这类实体参与的项目无法获得税收支持。这项规定尤其对依赖中国制造设备的风能及太阳能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为项目融资及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极大压力,相关企业必须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以证明合规。相比之下,其他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则在新法案中受到相对优待。电池储能、地热和核能项目的税收优惠期限被延长至2033年以后,并享有分阶段逐步减少的优惠比例。然而,这些领域同样面临外国实体限制规则的挑战,尤其是储能行业,由于对中国电池供应链的高度依赖,未来扩张步伐可能会被此类政治因素牵制。
值得关注的是核能领域在法案谈判阶段曾遭遇严厉削减,但最终保住了自2022年《降低通胀法案》以来设立的核心激励措施。传统核电厂享有45U信用额度,虽加入了外国实体限制,但依然维持了现有优惠强度。新兴先进核技术,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也获得持续支持,激励措施预计将在2032年后逐步减退。氢能技术也受到削减冲击。原定于2032年结束的45V条款清洁氢制造税收抵免,被压缩至项目必须在2027年底前启动建设才能合规。这一变化导致绿色氢气(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激励急剧减弱,而依托化石燃料与碳捕捉技术的所谓“蓝氢”受益于45Q碳捕集税收抵免的延续,相对更具融资吸引力。
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技术则是本次法案的受益者,其中45Q税收抵免额度在捕集用于增强油气采收(EOR)及其他利用形式方面得到了提升,从而刺激相关企业投入和产业链优化。这提升了例如Occidental及埃克森美孚等运营CCUS-EOR项目的盈利能力,且增强了其运输及储存基础设施的吸引力,促使市场格局可能进一步倾向于碳捕集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法案对于传统石油、天然气及煤炭产业也带来了扶持政策。撤销了先前设定的联邦土地及水域油气租赁权利金提升,恢复了较低的12.5%最低费率,并加快了联邦及部分州境内的租赁及销售节奏。这无疑有利于传统化石能源行业的再投资及产能扩大。同时,部分针对甲烷排放的监管措施被暂停,原计划今年开始征收的甲烷税延迟至2035年,天然气井的无形钻探成本税收扣除限制也被取消。
这些政策调整反映出政府推动美国能源“解放”,即以增加投资、创造就业及降低能源价格为目标的战略意图。尽管如此,对于部分新能源技术,尤其是风电和太阳能,投资热情预计会明显降低,未来10年内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较先前预计减少约100吉瓦,整体装机容量增长率将由55%降至25%。在太阳能领域,预计2025-2026年会出现一波抢建潮,开发商急于享受税收优惠,但长远来看装机规模将缩减约17%。风电方面,陆上风电在2030年前受现有项目支持仍将保持一定活力,但其后的增长将大幅放缓,离岸风电则因高度依赖税收激励和投资决策受阻,未来开工项目数量预计将骤减。储能行业相对表现较好,税收优惠延续至2033年后,并逐渐递减,但面对严格的“外国实体”规则,其发展仍面临压力,尤其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介入使得合规难度和融资风险加剧。此外,能源产业还面临贸易政策波动带来的挑战。
美国政府新一轮关税调整涵盖超过14%的进口货物,涉及巴西、韩国、日本等多个主要贸易伙伴,尤其铜、太阳能组件及电力变压器等关键材料价格被推升。铜关税提升至50%导致铜价飙升超过8%,给光伏电站线路制造及其他用电设备成本带来明显压力,进而抬高整体项目投资门槛。鉴于美国罕有的稀土资源开发复苏及国防部对关键磁性材料的长期采购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也成为国家战略重点,稀土矿山开采及加工项目正逐步推进,为提高新能源设备国产化率奠定基础。展望未来,大美法案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平衡了美国能源税收政策,从此前对低碳能源的强力倾斜回归到更加中性化甚至偏向传统能源的格局。随着美国电力需求的增长,风能及太阳能产业需应对投资减少及融资环境收紧,推动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显得尤为关键。储能、核能及碳捕获等技术将在新的政策框架内继续发挥其作用,但面临合规和国际供应链风险。
氢能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可能加速蓝氢项目扩张,而绿色氢能发展进度将受到限制。整体而言,能源产业投资节奏将趋于谨慎,区域发展不均衡格局或将持续。政策制定者和企业亟需在新形势下调整战略,充分利用政策激励,同时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与供应链挑战。对于寻求长期稳定发展的投资者,密切关注法案后续细则落实及地方政府配套措施、市场需求变化将决定参与和布局的成败。未来数年,美国能源产业将站在转型与传统之间的十字路口,如何平衡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责任,将决定其全球能源版图中的地位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