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资产的快速发展,加密货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伴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开始关注并尝试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拓展金融业务。然而,加密资产特殊的技术属性和风险特征,给银行的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美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2025年7月联合发布了针对银行开展加密资产托管业务的指导意见,旨在明确现有的监管框架、风险管控重点以及合规要求,为银行进入加密托管领域提供政策依据和操作方向。指引强调了加密资产托管业务的核心是对私钥及相关敏感信息的绝对控制。监管机构指出,银行必须证明在托管过程中没有任何第三方,包括客户本身,能够单方面移动资产,这意味着银行需具备严格的密钥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确保资产安全。
为此,银行管理层需要全面评估密钥生成工具、钱包类型和应急预案,确保这些环节与机构整体风险管控环境高度契合。资金管理人员和技术团队需拥有充分的技术专长,以保障私钥安全和数字资产的完整性。指导意见还特别指出加密资产价格波动剧烈且技术发展迅速,银行在资本配置和人员配备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建立灵活且健全的托管运营体系。同时,监管机构建议银行持续监控所支持的每种加密货币的底层软件依赖和账本设计,及时发现并防范潜在的安全漏洞,防止损害银行稳健性。合规层面,三大机构重申加密资产托管需全面遵守《银行保密法》(BSA)、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FT)及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相关法规,特别是“旅行规则”(Travel Rule),要求在转账时附带识别信息,从而防范非法资金流动。董事会应及早介入托管业务部署,确保反洗钱官员及高管参与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的制定,切实加强治理体系。
此外,对于部分银行委托二级托管机构(sub-custodians)进行存储的情况,监管机构强调,主托管银行仍负有绝对责任。机构须严格审查二级托管方的密钥管理方法、资产隔离及破产保护机制,确保外包供应商能够有效保障存储安全,避免责任推诿和潜在风险。同时,无论是内部自营存储还是采用第三方软件,银行都应实施同样严格的供应商风险管理流程,对软件安全和运营风险进行全面把控。指导文件还要求银行构建明确的事件通知机制,及时报告任何安全漏洞或运营异常,保障透明度和快速响应能力。审计环节方面,监管机构建议审计人员加强对加密资产特有环节的测试工作,包括密钥生成、钱包安全及链上清算等,确保持久性和全面性。在内部团队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银行须聘请独立专家开展独立评估并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以增强独立性和透明度。
整体来看,联合指导明确指出现有的受托责任、托管和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已经为银行提供了充分的制度基础。然而,银行在开展加密资产托管业务时,需切实展示能够有效控制私钥、管理外部供应商,并实时合规于联邦金融犯罪法规的能力,这成为其合规经营的关键门槛。此次指导的发布标志着美国监管层对银行业加密业务的逐步认可与规范,既鼓励银行积极参与加密市场的创新发展,也要求其必须严控风险,避免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传导。对银行而言,这是拥抱数字资产金融新时代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只有把控好关键的技术和合规环节,提升专业能力,严守监管红线,银行方能在日新月异的加密市场中立足并赢得客户信任。未来,随着加密资产市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动态调整监管措施,推动合规体系与创新发展并行不悖。
银行及金融从业者需时刻关注指导更新,积极构建符合要求的托管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数字资产的安全托管与可持续发展。对于投资者和客户而言,强化的监管指导无疑增添了信心,有助于促进加密资产在主流金融市场的广泛应用和认可。总而言之,美国三大监管机构联合发布的加密资产托管指导为银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有效推动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深度融合,为全球数字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树立了典范。随着合规和安全措施的逐步完善,银行在拥抱加密托管业务时将更具韧性和竞争力,助力全球数字经济迈向更加安全透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