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佩尔泽,一位普通的美国男子,通过他非凡的阅读记录,展示了阅读的力量和持续坚持的意义。1962年,佩尔泽开始用笔和纸详细记录自己的阅读历程,那时候没有像Goodreads这样方便的在线工具,他完全依靠手写日志来登记自己所读的每一本书。直到2023年他因视力衰退而停止阅读,他一生共计读完了3599本书。这份珍贵详实的阅读清单不仅成为他家族的珍贵遗产,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佩尔泽的故事告诉我们,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塑造人生、丰富思想的重要方式。丹·佩尔泽的阅读旅程始于他在尼泊尔担任和平队志愿者时的纸质书籍。
那个年代,图书资源并不像今天线上书店或数字图书馆那样方便,阅读更多依赖于实体图书馆以及有限的纸质藏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佩尔泽养成了每天阅读并且坚持记录的习惯。2015年后,他的女儿玛西·佩尔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父亲的精神世界,联手家族成员将这份109页的阅读日志数字化,建立了what-dan-read.com网站,向公众免费开放。2019年佩尔泽去世后,这个网站原计划只用于悼念活动,作为葬礼程序册的二维码形式发放给宾客,然而其后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以及哥伦布都会图书馆的推广,迅速使丹的阅读清单在网络上走红,激发了人们对阅读的热情和尊敬。数据显示,佩尔泽平均每年阅读大约80本书,这远远超过普通美国人的平均水平。根据2022年皮尤研究中心报告,美国成年人平均一年读书约14本,而普通读者则是5本。
佩尔泽的坚持和广泛阅读涵盖了文学、经济、心理健康、政治、宗教以及自传等多个领域,反映出他对世界多维度的好奇和探索。佩尔泽不仅爱读经典文学,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到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他都能咬牙坚持读完。即使遇到他不喜欢的作品,也从不半途而废。这样的毅力和敬业精神让人佩服。他的阅读清单还透露了他的职业影子。作为一名青少年矫正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佩尔泽在八十年代特别关注心理健康相关书籍,尝试通过学习帮助身边年轻人。
他的政治倾向偏向自由派,阅读了许多相关主题的书籍。在宗教方面,尽管他的书单未包括他多次阅读的《圣经》,但其他宗教类作品与相关回忆录也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家人回忆,佩尔泽随身携带书籍,无论是在公交车上、工作间隙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有书在手。他的读书不仅满足了自身的求知欲,也常激发与人们的交流与讨论。连社区图书馆也为他设立了特别展览,陈列从经济学巨著《21世纪资本论》到现代小说《赛车雨中之艺》等多样化书籍,以此纪念他丰富多彩的阅读生活。当他以92岁的高龄离世时,佩尔泽的阅读日志成为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女儿玛西曾在父亲的讣告中呼吁亲友以“一本真正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来悼念他,而非传统的鲜花。这种特殊的纪念方式,传递出阅读对于他们家族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佩尔泽这份长期积累的阅读记录,不仅限于书籍名称,更像是一部个人成长的缩影,见证了时代变迁、思想演进和精神沉淀。它激励我们在数字化日益普及的时代,依然可以通过真实而细致的行为,培养出对知识的敬重和热爱。总之,丹·佩尔泽的故事鼓励每个人珍惜阅读时光,将每一本书都当作一次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旅程。他的坚持、热情和执着为现代社会树立了阅读的典范,也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书籍作为传递智慧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永远不会过时。
每位读者都能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让阅读成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光亮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