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的时代,关于AI的恐惧感似乎愈演愈烈。许多人担忧隐私问题、权力滥用以及社会关系的颠覆,尤其是在就业方面的恐慌,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然而,这种对AI的负面情绪并非新生事物,实际上,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伴随着类似的恐惧。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人们对失业和技能被取代的恐惧总是难以避免。早在18世纪末,自动化设备的引入就引发了剧烈的劳工抗议,形成了所谓的“卢德运动”,这些工人试图摧毁新机器以保住自己的饭碗。然而,历史教会我们的经验是,尽管某些岗位会面临消失,技术创新通常也会创造出新的职业机会,并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
最近,投资银行高盛预测,AI可能导致全球约三亿个工作岗位的流失或受损。这一数字几乎接近美国的总人口,令人震惊。著名科技领袖如理查德·布兰森、比尔·盖茨和埃隆·马斯克都提出,AI造成的失业问题将严重到国家可能不得不提供普遍基本收入(UBI)来应对随之而来的贫困问题。这些观点在舆论上引起了不小的波动,然而,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恐惧之上。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对于未来工作的担忧。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随着蒸汽机、铁路、电话和计算机等技术的持续涌现,工作岗位和社会结构不断变化。
以计算机革命为例,虽然它取代了大量的文职工作,但却催生了新的产业和服务。例如,联邦快递的创立正是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提高了快递服务的效率,创造了数以万计的新岗位。实际上,今天在职场上的几乎六成职位在1940年是不存在的,这体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每一种对新技术的恐惧,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对已知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怀念,而对于未来新职业的想象力却显得十分欠缺。例如,在1960年代,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曾对自动化的到来担忧,他们声称这将打破“工作与收入之间的安全链接”。他们的声音引起了时任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的注意,导致其设立了一项“自动化办公室”,试图应对可能的就业危机。
然而,回首那个时期,我们会发现,那是美国制造业和高薪工作的“黄金时代”,经济并没有因为技术变革而遭受重创。 再来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个人计算机和文字处理技术的广泛推出使得大量的文职工作受到影响,尤其是许多女性从此失去了工作。然而,技术的引入并不仅仅带来工作岗位的流失,反而促进了办公室工作规模和种类的扩大,最终使得参与劳动的女性人数迅速回升,并进入了待遇更好、职业发展路径更广的岗位。 然而,技术的进步确实会对部分人造成实质性的冲击,尤其是那些曾经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影响的行业,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这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为这些受影响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就业市场。这种适应不仅仅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地通过教育和培训,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情绪,我们更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抵制和抑制技术进步不仅不可行,也会将我们置于更为被动和不利的境地。相反,我们应当接受技术进步,并积极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未来的工作将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而人工智能也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与福祉。从医疗到交通,再到教育和客服,AI的应用领域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增加,AI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处理海量的数据,从而在众多领域做出更快速、更准确的决策。
在这当中,如何找到人与AI之间的最佳合作模式,将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总结来说,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往往是由于对未知的焦虑和对稳定生活的渴望而产生的。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进步虽然会带来短期的冲击,但长远来看,更多的是创造新职业、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提升的机会。因此,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到来时,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适应并参与到这场数字化革命中,而不是被动地惧怕其可能带来的改变。通过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找到希望与机遇。